“宋大姨,湯熬好了嗎?”閆玉朝著熱氣滾滾的大鍋跑來。
“好啦好啦!”宋家的大姑娘手腳麻利的將木碗擺開。
總共就十來個,多了家里也沒有。
“小二,招呼人來吧。”她一邊攪著鍋,一邊說道。
除了她面前這口鍋,旁邊還支著兩個灶,熬湯的娘子干活之余,忍不住偷看這個小安村閆家的二少爺,哦,村里不興這么喊,都喚是誰誰家的二小子……
閆小二更特別一些,村里頭只要不加姓單喊“小二”,便是說他,再沒旁人。
閆玉感受到她們的目光,扭過頭,朝她們笑笑。
“宋大姨,你嘗沒嘗?滋味咋樣?”閆玉先不忙喊人,想知道這湯熬的咋樣。
沒法子,今日來的這些村漢,既是寒冬出門,想來都穿著家里最厚實最體面的衣服,可和小安村的村民一比,還是顯得有些單薄。
閆玉便琢磨著熬幾鍋熱湯,將她家的麻辣小肉條往里頭擱點,火蟾肉條熱力十足,火辣滿分,不用太多,一點就夠,再以生姜遮掩,便沒那么顯眼。
村里各家都存了些生姜,湊在一起熬還能省些,所以閆玉一提,村里頭就同意了。
宋爺爺將這事攬了去,讓他家幾個姑娘輪流來熬。
之所以不是一起來做,而是輪著來,也是給采石場來的娘子們安排個活做。
“剛嘗了一口,可不孬,身上都熱乎乎的。”宋家大姑娘笑著說道。
“那就中,宋大姨,等會可別舍不得,都給他們盛上,這民團是我大伯張羅的,第一天來咱這就給凍病了,唔……可不好聽。”閆玉一本正經的說道。
“咱曉得輕重,爹都在家囑咐好幾遍啦。”
“那就行,我去喊人!”
閆玉又跑開了。
形單影只的,連個幫忙傳話的都沒有。
那是因為村里頭的孩子全被拘在學堂里。
村老們早早就耳提面命,民團這可是大事,別讓各家的淘小子們出來搗亂。
這幫小子現在難管的很,好幾次都嚷嚷著要進山。
進啥山進山,也不看看自己那個頭,一腳踩下去,再給小腦袋瓜埋雪里……
啥?小二進山了?
臭小子!你是有小二那聰明勁,還是有小二那身力氣,你咋能和小二比?!
……
閆老二花錢雇人,開始那采石場的管事還收斂些,來的都是老少爺們,不知啥時候起,大娘子和小娘子就越摻越多。
小安村人也厚道,全都給拉了來。
閆玉最近這陣子忙,沒怎么在村里轉,不然她就會發現,有那么十來家的屋子住的滿滿登登……
倒不是村里頭給安置不開,而是村老們一致覺得這樣省柴炭。
大概是一個炕頭挨著擠著,采石場的男女老少和小安村人相處的很好。
這些個曾經的官老爺官夫人,各個都吃苦耐勞,友善客氣。
有幾個據說是學問好的,被康老爺子推薦到村里的學堂教書。
男人們跟著小安村的漢子們干活,修冰屋,堆雪包,給揀來的野物扒皮去骨,坐著爬犁往虎踞、谷豐去收柴火,還要去炭場幫著燒炭……
小安村的活特別多,能從早忙到晚,腳都不著地。
女人們相對比較閑,就跟著各家的娘子做些輕省的活。
除了收拾屋子做飯,她們最近跟村里的娘子們學著在屋里種菜。
綠油油的小蔥,嫩嫩的小白菜,韭菜剪了一茬又一茬……有兩三家還種著稀罕的小黃瓜,寶貝的不行,恨不得一天瞧三遍。
最神奇的是那長在碎木頭破布小石子炭渣包里的蘑菇。
得專門空出一間屋子來,給窗戶門都蒙上布,燒著火墻,擺著水盆……
那蘑菇就蹭蹭的長!
這蘑菇房小安村里只有一家有,就是閆家。
閆家那位容娘子每隔一日會回來一趟,主要就是看這個蘑菇房。
她也不介意教旁人,只是這位容娘子口不能,只能靠比劃,能看明白多少,全看個人。
采石場給派來的孩子也不少。
尤其讓村里頭疼。
不知道讓他們干點啥好,閑著吧,又覺得不合適,管咋是閆老二花錢雇來的,不管大的小的都得花銅板,光養著他們,連吃帶住的,想想就虧得慌。
村老們商量來商量去,給他們想了一個活,看火。
木炭比柴火溫度高,也更耐燒,可大家伙都知道現在的炭價漲得邪乎,就不舍得啦,夜里給炕洞里添上兩回炭,一晚上暖暖和和,白日里,大家伙還是燒柴火更多,就得有人每隔一段時間添些柴火,再用鉤子掏掏洞。
剛開始時,這些孩子不太會,一個個弄得灰眉灶眼,可沒人天生會做,只要愿意學,沒啥做不得的。
村里人全然沒當回事,一回不行就兩回,兩回不行就三回,誰家孩子不是這么過來的。
沒兩三天,這些孩子就上手了。
小安村的人開始防備些,后來發現這些孩子家教甚好,沒什么小偷小摸的毛病,還特別有禮貌,趕上家里做飯,給他們塞個饅頭餅子啥的,那行禮行的,讓人看了擔心給孩子的腰折了……
……
閆玉領著人過來。
不提民團的村民有多稀奇,還沒咋地呢,竟先給他們喝熱湯,里頭還放了肉?!
一走一過,遇上村里人還好,對她見怪不怪。
可采石場來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真的看她和看西洋景似的,眼中滿滿好奇。
他們自以為瞧的隱晦,可……人數實在太多,閆玉想忽略都忽略不掉。
等她站到自家大伯身邊才覺得好一些。
哈哈哈哈!大伯比她還吸光。
大家伙的眼神chuachua的往他身上招呼。
閆懷文掃視一圈。
低聲問她:“都是采石場來的?”
閆玉嗯嗯點頭:“大伯是不是覺得人有點多?采石場那邊現在開不了工,管事恨不得將人都給咱送來。”
閆懷文輕笑一聲:“他送人來,咱們就接著。”
“大伯,不會有啥事吧?”閆玉還是有點點擔心的,畢竟現在這個規模,貌似有點大。
和采石場相比,小安村這里更像是犯官的……流放之地。
“等天氣轉暖,村中的高墻該繼續修了……”閆懷文淡淡說道。
流放關州,也沒說一定要流放采石場。
砸石頭搬石頭……搬石頭砌高墻……
相差無幾。
日后流放過來的人只會更多,只要人不死,便是有了交待。
“最好還是補一道借調文書,等我回去寫來,你自己來取。”閆懷文做事一向周全。
說起文書,閆玉就想起來了。
“大伯,康家的手續辦好了嗎?爹昨天還說讓我問問來著。”
“已然妥當。”閆懷文說道。
閆玉呼了口氣,笑著說道:“那就好,省得康大伯天天懸著心。”
閆懷文心道到底是做過官的人,那康二便沒心沒肺的,全然想不到這處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