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檢的親自主持下,幾位內(nèi)閣閣臣,總算是將遼東接下來的軍政大事,給梳理了一遍。
安排好這些事后,施鳯來又對朱由檢拱手道:“陛下,蒙古諸部的各首領(lǐng),馬上就要抵京朝貢,朝廷當如何安排?”
朱由檢聞,有些不解道:“之前的時候,蒙古諸部不是經(jīng)常朝貢嗎?依舊制不就可……”
話說到一半,朱由檢就反應過來了。
之前的時候,各部或者是各藩國所謂的朝貢,其實就是一種官方貿(mào)易。
而且還是大明吃虧的貿(mào)易,用明顯高于市價的價格,換取諸部和各藩屬國帶來的物資。
但現(xiàn)在,朱由檢自己,已經(jīng)明確取消這種朝貢制度,禮部和內(nèi)閣,一時間也不知該怎么處置這次大規(guī)模朝貢了。
略一沉吟,朱由檢就有了主意。
“內(nèi)廷不是在東城剛建了一處榷場嗎?諸部帶來的物品,就讓他們在那里發(fā)賣了。”
說到這里,朱由檢又轉(zhuǎn)頭對郭允厚交代道:“郭卿,諸部既是來朝貢的,那這次交易的稅銀就給他們免了吧。”
郭允厚自無不可,反正也沒有多少。
“諸卿還有事兒嗎?沒事的話就都去處理朝政吧。”
朱由檢最后又問了一句。
誰知,溫體仁再次站了出來。
“陛下,內(nèi)閣前日接到朱燮元的奏本,朝廷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進行的還算是順利,但眼下黔貴等地的鄉(xiāng)學、縣學急缺讀書人,朱燮元希望朝廷可以調(diào)撥一些讀書人,前往西南,傳播圣人教化。”
朱由檢聽到朱燮元的這個要求,也有些犯難了。
別的地方,他不是很清楚,但京城這邊,隨著大量的工坊,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對讀書人的需求也很大,一時間自己上哪里去找這么多讀書人?
見朱由檢有些為難,溫體仁開口建議道:“陛下,崇禎元年,朝廷曾下旨招募江南士林,進京重修永樂大典,眼下也已經(jīng)修的差不多了,是不是可以讓這些人去西南?”
他出的這個主意,頓時讓朱由檢一喜。
如果不是溫體仁提起來,朱由檢還真把這些人給忘了。
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出自江南,其中還有不少人是后來復社的中堅力量。
當初自己讓這些人進京,就是想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看著,省的他們在如同原本的歷史上一樣,在江南興風作浪。
如今自己絕大部分的謀劃,都已經(jīng)達成,這些人也就無關(guān)緊要了,讓他們?nèi)ノ髂辖袒數(shù)赝寥耍故且粋€好主意。
“好,就按首輔說的辦。”
“既是圣人子弟,那就當傳播圣人教化,這總比埋首故紙堆,閉門造車的好。”
“當然了,如果有人不愿意去西南,首輔也莫要勉強,只需登記造冊即可。”
在場的這老幾位,哪個不是人精,一聽就明白了朱由檢話里的意思。
登記造冊?
然后呢?做什么?
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