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谷子七兩米三兩糠。照這個比例計算,這252斤稻谷,舂出來,撐死了只有176斤左右的大米。
再算仔細些平均每人每天半斤米都不到,即便一天只吃兩頓,也根本不夠吃。
尤其他家除了兩個小娃娃外,其余都是半大小子。
有道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為了填飽肚子,家里人往往只留下很少的一點大米,其余都拿去賣了,換成其他的糙米粗糧回來,這樣能多頂一些時日。
就這樣精打細算,仍然有青黃不接的時候。
到了那時候挖野菜,做米糠粑粑,基本是逮啥吃啥。
蔣禹清上輩子是孤兒。小時候在孤兒院頂多是吃的差些,飯還是能吃飽的。
后來上學,學了歷史,大概知道古代的糧食產量低,在災荒年甚至還出過“易子而食”的慘劇。
但那會兒看書,看到的僅僅是字面上的描寫,遠沒有現在親身經歷的感觸深。
蔣禹清覺得,自己能重活一世,還有附贈那么大個金手指,多半是上輩子積了德。
不是她自吹,當初她還是阿飄的時候,超渡她的老道就是這么說的。
即然如此,這輩子還是多做些好事吧。不求死后再重來一世,只求不枉來這世上一遭。
秋收過后,就是中秋。
作為青州的最高長官,蔣文淵收到的中秋節禮堆滿了一整個庫房。
什么月餅,糕點,土儀,酒水,茶葉還有些貴重藥材之類的。
相應的,蔣家送出的回禮也同樣不少。
這會氣溫還高,東西放不住。
陸氏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將東西全部收拾出來。
貴重藥材部分收了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其余的東西,留下些能放的、可以待客的酒水、茶葉等。其余的分作兩部分。
一部分送回西津渡,讓家里人分送給族中長輩和里正等。一部分讓娘家大嫂帶回去,孝敬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