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淵是知曉這個衙役的情況的。父親早死,母親帶著他艱難求生。
后來,家鄉遭了災,地里顆料無收。他母親帶著他跟著鄉鄰一起背井離鄉,開始逃難。
路上,母親為了讓兒子活下去,省下了自己口糧留給兒子,最終活活餓死。
好在他后來遇上了好人,把他撿了去養,又同養父學身本事,識了字,被人舉薦進縣衙當了衙役。
親眼見到母親餓死,難怪他如此悲慟,想來今天也是有感而發。
蔣文淵讓人將挖壞的挑出來,一會拿回家去蒸著吃。
其余的一個都不準動,這可是明年的糧種,百姓們的命脈。
將紅薯全部運回大宅后,蔣文淵安排了一個專門的房間存放,并安排人一天十二個時辰看守。
不是不放心家里人,這是怕外頭的宵小。不論什么時候,這個世上都不缺為了利益鋌而走險的人。
安頓好所有事情后,蔣文淵這才帶著人匆匆返回縣衙。
回到縣衙后,蔣文淵立即寫了一封書信,信內附上一本詳細記載著紅薯種植方法的小冊子,連同一簍子沒有摘掉根徑的紅薯,著人快馬加鞭送往府衙。
兩天后,零州知府李政收到蔣文淵的書信,看過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之后更是啟用了六百里加急,把蔣文淵的原文信件和紅薯送往京城。
僅用了八天,東西就到了京城。
東西到達京城的時候,正值大朝會。聽到殿外傳來的層層急報,一眾朝臣們心里都是咯噔一聲。
完了,該不是哪里又生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