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為別的,而是因為那時餃子是祭神、祭祖用的,叫做“請神餃子”。同時,這也有求“素凈平安一整年”和為了體現在新的一年里要自律和凈化心靈之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概念的“葷”與“腥”也是有區別的。“腥”單指大魚大肉,而“葷”指的是帶草字頭的刺激性植物,因此餃子餡兒里蔥蒜同樣不能放。
說到這里也就知道,除夕能真正吃上肉餡兒餃子,這種風俗的歷史遠沒有建國時間長。最后能形成風潮推廣成例,災害年月的物資匱乏和強制性的“破舊迎新”運動,當是主要原因。
不過說起傳統素餡餃子餡料,其實并不比肉餡便宜,制作起來也相當麻煩。因為盡管是素餡兒,那也樣融入了京城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念。要是富貴家庭講究的,甚至遠比肉餡更加好吃。
像胡蘿卜要先用礤床兒擦成絲,然后用開水焯了攥干再剁爛。大白菜要用刀剁,加一點鹽殺出水分后再用屜布裹著擠干水分。
其他諸如香菇、黃花、木耳、粉絲之類的干貨自然是要先發好,再細細地切。還可以放一些切得細碎的冬筍、面筋、白豆腐干。
除此之外,拌素餡兒還必須加上搓碎了的“排叉”、“饹馇盒兒”(饹馇盒兒是京城著名小吃,以綠豆面為主要原料,內包素菜,形方如盒,香脆可口。)或是切好的油餅、油條,為的是起到調和作用,讓素餡兒吃起來口感柔潤,而不至于渣渣粒粒的。
當這些主料預備好了,就可以用芝麻搟成芝麻鹽,加上醬油和素油,攪拌成咸淡可口、松膩適度的全素餃子餡兒了。
像今年這種情況下,洪家肉食充足,物資充沛。王蘊琳考慮到年夜飯盡是大魚大肉未免太過油膩,吃口清爽解膩的素餡餃子當時最好不過的調劑。于是她就選擇了恢復傳統,照著老令兒拌了一盆子講究的素餡兒。
當然,當餡兒端上桌時,就不免引起了一些不解和非議。像洪衍爭和洪衍文都有點抱怨,直說“媽,怎么餡兒里沒見肉?這也太素了?”
唯獨洪衍武頗能體會其中的精彩,看了大加贊賞,一個勁夸素餡兒拌得好,說這才符合科學飲食的原則,肯定比肉餡兒好吃得多。
哄得王蘊琳樂呵呵的,都直夸老三有見識,懂媽的心,跟著這才對大家講了自己的用意。只是,這卻又不免讓洪衍爭和洪衍文對弟弟有點兒吃味兒,腹誹上幾句“馬屁精”了。sm.Ъiqiku.Πet
在王蘊琳的催促下,很快,洪家全家人都洗過了手,或站或坐圍在八仙桌旁開始和面,搟皮兒,動手開包。
其實過年的餃子,在具體制作程序上和平常只有兩個不同。一個講究面劑子不能動刀,必須用手揪。另一個是“特定節目”,在包餃子時候,要按全家人頭把硬幣和小棗兒包進餡兒里。
這是京城的傳統,講究吃餃子的時候,誰咬著錢,就寓意這一年財運滾滾。如果誰咬到了棗,則代表著大吉大利。這項內容既喜慶又具娛樂性,大家哪怕為了這個,也愿意多吃幾個餃子。
還真別說,相隔數十年再和家人共度春節,洪衍武如今非常能體會母親為什么每年必定要把家人聚齊才一起包餃子。
因為這個步驟太重要了。這既體現出一家人團結和睦,齊心協力,也是大家一起交流過程。哪怕一年里再大的疙疙瘩瘩,在這溫馨、其樂融融的氛圍里,也解了一大半兒了。
至于小孩兒么,也同樣不無聊。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幫大人揉出幾個不怎么合格的餃子皮兒,而且也坐不住,待久了容易膩味。可別忘了,面團卻能起到玩具的作用。
像洪衍武和洪衍茹就像當年母親哄自己似的,換著教洪鈞和鈴兒拿面劑子捏小動物,然后等他們捏鼓好了,再幫他們放在爐圈兒上烤。
因此倆孩子一直玩得饒有興致,沒一個鬧騰的。等餃子包得差不多時,他們也有了各式各樣的小兔子、小刺猬、小鴨子、蝸牛、烏龜…….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