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夜空之中,那掀開黎明面紗的后記
哈嘍~謝謝您能夠讀到這里,請在這拋去謙遜的,接受我最大的敬意吧。
真的,真的是非常感謝。像您這樣的支持,可能就是我能夠持續碼字的動力與支持,如果感到喜歡的話,也可以大膽評論沒有關系。不論如何,都很慶幸有您的觀看。
那么,話不多說,現在就進入到第二卷的后記內容吧!
啊,雖然說是后記,但我其實并不知道要說什么內容比較好呢。還記得嗎上一卷的后記里,我們曾經嚴肅地聊過一點納粹德國的東西——雖然都是我一個人在巴拉巴拉地說就是了。
所以啊,這一卷我想聊聊,冷戰。
冷戰,是由丘吉爾的鐵幕演講揭開序幕,于1947年正式展開的,持續長達四十余年的‘戰爭’。
這場戰爭沒有硝煙(明面的大部分情況下吧),卻無時不刻地有人被奪取血液。它沒有聲音,但能壓迫人民發不出聲音。冷戰的壓抑,是人們無法想象的巨大悲哀。
毫不夸張地說,人類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可以像冷戰這般死寂而致命、冷靜卻癲狂的,它讓人類在毀滅的邊緣戰戰栗栗地存活,甚至找不見一發射來的子彈。
若果,曾經在世界的擂臺上對峙的兩頭巨獸稍有失控,那么帶來的巨大雪崩效應,必然是足以讓人類文明瞬間倒退百年以上的。在同時擁有核武器、卻依然生存在壓抑中的大物之前,小國們的處境更不用說了,雖然‘冷戰這一仗’沒有真正開響一槍,但在這個大格局下,兩個大物之間的意識形態早已斗得不可開交。而在他們的暗地里,更是拐著彎地不停戰斗著,這種戰爭又被稱之為代理人戰爭。
被卷入其中的小國轉眼便會分崩瓦解。
紅色與星條旗,從未那么讓人窒息。
從被撕裂的德國到浴血的朝鮮、再到慘烈的越南以及壓抑的古巴、破碎的阿富汗等,對于美蘇兩國,戰爭似乎沒有開始;對于美蘇兩國,戰爭已經要讓他們拼上全力。
一方的勝利,就是另一方的璀璨在急速崩壞。
而為這一切遭受苦難的,又是誰們呢
但,值得慶幸的是——即便是在這樣壓抑的時代里,人們依然可以覺醒自由的思想。
不管是發自真心為反戰活動付諸心血的人們,還是那些開始反思、并號召大家做出改變的人們,這樣閃耀的人層出不窮,讓世界在戰爭之中,依然能給人類留下一個夢境。
一個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也想讓這些可愛的人們存留下去的夢境。
有人參與請愿游行,在槍口的面前,以勇氣與善心獻上花朵。
有人走訪老兵,了解戰場殘酷,從每個細枝末節下足功夫,刻畫出戰爭的可怕。
而慢慢的,人們也開始意識到,戰爭,不僅是一場巨大而悲哀、殺傷的盛宴,亦是對生者的靈魂苛問。是對患上ptsd的兒郎們的折磨,也是對他們親人的折磨,更是對社會的折磨。
雖然說殘酷一點,戰爭并不是因為這些人們而得于終結,但他們出的力卻不是白費的。正是因為他們,越來越多的人反戰情緒開始覺醒,更多的人不沉溺在絕望中,而是尋找一種與能壓抑抗爭存活的積極生活方式。正得益于此,西方冷戰時期的經濟與社會,才沒有驚人地頹廢下去——但,與之相對的,蘇聯與東歐的世界,卻是越發地嚴峻了...
...
最終,冷戰結束,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被迫解體,經濟一落千丈,直至今日也未能追上西方。盡管如今的世界人民能夠自由地呼吸空氣,揮霍自己的時光;可是在數十年前,竊聽、暴亂、集中營的壓抑卻是實打實地懸掛在人們的頭頂。
當然,享受生活沒有一點錯。畢竟,即便想去面對動蕩的世界,平民又能做到什么呢
就像第二卷里的山姆大叔那樣,他是個平凡到不行的,甚至被筆者刻意增加了‘過時’元素的老年人。即便在七十年代里,也依然是靠著荒蕪的牧場在生存著。他既不與外界來往,又被困在一個寂寞的環境中,這樣的人看似過得十分快樂,可事實上呢
這一卷內,他以一個純粹的、落后于時代的人格形態遇上了同樣的男人。那么,是他治愈了他,還是他治愈了他呢
亦或者,根本就是兩者都有呢
到底是如何,其實就連我也不太敢斷定呢——我更希望,讀者大人們去自己確認自己眼里到底看到什么。
不過這么說,是不是又有些無賴呢嘿嘿嘿...
...
總之,很感謝您能看我羅里吧嗦的談論了那么久的冷戰時期的事情,非常感謝。
我是個發自真心不喜歡戰爭,痛恨著那種世界的人。但即便如此,我也不得不承認,如同冷戰一般的混沌形態的存在。那是斷卻不了的,捕獲人們心靈的壓抑而悲哀的‘心’。
就像是存乎于人類心中的,無硝煙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