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主任,我有問題。為什么......”
九個年輕人當中一個名叫楊成業的高個子年輕人立即舉手提問。
“沒有為什么。你們聽從安排就行。反正不會對你們不利就是。陳定本同志,該你了。”
羅主任笑了笑,立即打斷楊成業的問話。
作為知青安置的具體執行人,羅主任其實非常清楚。這些知青下鄉,表面上是‘接受再教育’,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卻是讓農民們把他們養活。
此前各個生產隊對此都不以為然,都不愿意接收這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白面書生。
為了減小矛盾,羅主任都是把知青盡量往情況相對好一點的生產隊安放。
而陳家村這個生產隊作為全縣多年的‘交公糧冠軍’,情況無疑是最好的。
所以羅主任一口氣給陳家村安排了足足九個知青。
而且對羅主任來說,這其中還有一點不足為外人道的隱情。
那就是這最后九個人當中頗有幾個‘關系戶’。
這幾個‘關系戶’的家里親人通過種種渠道了解到了靈江縣這邊的一些情況,并想了種種辦法聯系上了羅主任,給了羅主任一些好處。
羅主任當然要把他們都投放到基本能吃飽的陳家村去。
九個年輕人當中的幾個,包括楊成業本人,聽到羅主任說‘不會對他們不利’,臉上頓時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一下子就平靜下來。
這時候陳定本苦著臉站上前來。
陳家村由于在全縣所有生產隊當中的情況最好,平時就有很多人都想把戶口遷去陳家村。
陳家村對外來戶口的控制一向都很嚴格。
這次卻一下子就要來整整九個‘弱勢勞動力’,哪怕對方是年輕人,陳定本以及其他村民們都是十分不樂意的。
但這是上級命令,他們不接受都得接受。
只不過陳定本雖然心里不樂意,但當他真的站到幾個年輕人面前,看著九張稚氣未脫的臉蛋時,心里還是忍不住產生了一絲惻隱之心。
這幾乎都是些還沒完全長大的孩子啊。
他們這么年輕就遠離了父母親人,背井離鄉地去到一個陌生地方務農討生活。
“同志們你們好。歡迎你們去到我們第一生產隊,也就是陳家村插隊落戶。我叫陳定本,是陳家村的生產隊長。這次我們來了一輛拖拉機和一輛馬車接你們。大家商量一下,誰坐拖拉機,誰坐馬車......”
陳定本收拾了一下心情,換了一副笑臉和藹地對九個年輕人說道。
“隊長同志,我叫艾小玲。請問馬車是開放式的還是有外棚的?”
一個看起來骨架很大神情很憨厚,像是一個‘傻大姐’的姑娘忽然舉手說道。
“有棚。怎么了?你想坐嗎?”
陳定本有點不高興地看了過去。
這天寒地凍的,每個人自然都想坐有棚的馬車。
可是叫艾小玲的小姑娘連客氣都不客氣一下就直接提出要求,是不是有點不怎么合適?
還有沒有一點謙讓精神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