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轉眼間翻過了1971年,逼近了72年的春節。
此時距離去年九月份發生的那起特大事件已經過去了四個多月。
事件對國內各階層均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在全國一千多萬下鄉知青的身上體現尤其明顯。
三年多以前,一千多萬下鄉知青懷著建設祖國農村的滿腔熱血,響應上面號召,毅然決然地離開城市離開家,去往了全國各地的農村扎根生活。
然而再熱的血都抵抗不住農村生活的艱苦和枯燥。
三年多時間過去,艱苦的生活環境和繁重的生產勞動已經讓絕大部分知青認清了現實,紛紛開始反思自己曾經的選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知青本就已經在想方設法地通過參軍、上大學、找工作等方式把戶口從農村遷回城市。
為此很多知青都付出了不為人知的沉重代價。
去年九月份那次事件就如同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幾乎擊垮了所有下鄉知青的革命信念,讓他們對未來產生了極為嚴重的破滅感。
這就更加加重了知青們迫切想要回城的想法。
很多知青甚至為此做出了過激舉動。
上層為了有效緩解這一形勢,開始全面增加對國內建設的投資以擴大城市就業崗位,讓少部分有門路的知青能夠得到回城機會。
這個機會同樣落到了陳家村知青院里的岳振明和楊成業身上。
2月初,岳振明和楊成業幾乎在同一天變得心事重重。
這段時間是農閑時段,他倆幾乎每天都要例行去陳國泰家盤桓。遇到陳國泰在家時就會與陳國泰談笑風生,遇到七妹在家時就會拼命展現風度。
只不過這一天他倆去陳國泰家時,同時顯現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陳國泰對此笑而不語,只裝作沒注意到。
按照陳國泰的前世記憶,岳振明和楊成業大致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同時拿到了城里的招工指標,雙雙離開了農村。
只不過這一世這倆居然都深深地愛上了陳家七妹,在陳家村有了深切牽掛。
他倆很自然地不知道該走還是該留。
沒滋沒味地與陳國泰尬聊了一陣子,岳振明和楊成業兩人終究還是不得要領,很快就提出了告辭。
陳國泰也不挽留,微笑著將兩人送出了院門。
“以前我一直都叫七妹不要答應他倆當中的任何一個,就是為了應對今天這一幕。畢竟在當前形勢下,他倆的家人為他們本人弄到一個招工指標可能都不是很容易。要再幫七妹多弄一個,尤其是七妹還沒有與他們中的誰在真正意義上定下來,難度就可想而知。那么他倆會是誰走誰留,甚至兩人都走呢?”
瞇縫著眼睛看著兩人走下緩坡,陳國泰心里饒有興致地想道。
真要說的話,岳振明和楊成業兩人無論是誰都很是出類拔萃。
雖然岳振明威猛居多,楊成業文雅居多,但兩個人都是一表人才家世良好且品性過關。
最重要的是他倆都對七妹情有獨鐘。
陳國泰就沒有斷然拒絕他們與七妹接觸,只是一開始就吩咐七妹必須在1972年的春節過去之后再做決定。在做決定之前與他們兩人都要正常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