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烏姨的問題,我點點頭:“知道。”
何止是知道。
和氏璧這玩意兒,哪怕是個普通人,只要是漢家兒郎,炎黃子孫,都會了解一些。
更別提我們這些擺弄古玩的人。
相傳,春秋時期,有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厲王王,楚厲王不識貨,讓人鑒別,得出這是一塊普通石頭的結論。楚厲王于是憤怒下令削去卞和的左臏骨。后來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獻寶,武王依舊不識貨,讓人削去卞和的右臏骨。
等楚文王登基時,卞和早已懷抱寶玉泣血而死。文王聽聞此事,讓人打開玉石,發現其中果然是塊稀世寶玉,遂以“和氏”命名,得和氏璧,為楚國至寶。
后來,楚國向趙國求婚,以和氏璧為聘禮,和氏璧到了趙國。
戰國時期,和氏璧到了秦國手中,趙國國相藺相如出使秦國,將和氏璧帶回趙國,還留下了完璧歸趙的典故。
在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將和氏璧雕琢成了玉璽,并以鳥篆刻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和氏璧自此代替禹王九鼎,成了定鼎九州,統一天下的皇權象征。
后來,秦朝二世而亡,秦王子嬰投降率先攻入咸陽的劉邦,劉邦遂得御璽。及至楚漢爭霸,西楚霸王四面楚歌,烏江自刎,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以漢代秦,御璽便成為了“漢傳國寶”,有了正統的意義。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欲以新朝取代漢朝,曾命令安陽侯王舜入皇宮之中,向孝元太后索要傳國玉璽,太后大怒,將玉璽擲于地上,御璽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這便是“金鑲玉”之名的由來。
王莽失敗后,御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手中,再次作為漢傳國寶代代承襲。
直到東漢末年,董卓之亂,諸侯伐董,傳國玉璽先后落入孫堅、袁術之手,再傳魏晉。
后來五胡之亂,傳國玉璽一度流轉于諸多諸侯豪強之手。
直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一統天下,傳國玉璽到了楊氏手中。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蕭皇后將御璽帶到了突厥。
其后唐朝建立,貞觀四年,唐太宗命突厥將蕭皇后送回,傳國玉璽終于回到中原,在李氏手中代代相傳,中間也曾落于武則天之手。
唐朝覆滅后,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傳國玉璽幾經流轉,最后不知所蹤。
有傳,最后一個掌握傳國玉璽的皇帝,乃是五代后唐末帝李從珂,他在后晉石敬瑭攻陷洛陽前,和后妃于宮中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一并投入火中,和氏璧也被一并燒毀。
也有一種說法,李從珂并未將和氏璧燒毀,而是為了不讓傳國玉璽落入石敬瑭之手,將其藏了起來。
總之,后世再無和氏璧,也再無傳國玉璽。
乃至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傳國玉璽也沒有找到,后世王朝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