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stronggt民國舊影42
今兒林雨桐有點尷尬,真的,好長時間都沒有這么尷尬過了。
看著坐在這里的隔壁的小腳老太太,林雨桐對人家的話竟然真是是無以對了。
“我兒子在警察署混口飯吃,但這消息肯定是沒問題。”老太太拉著林雨桐的手,“我這么說是為了我們家,為了我們這一片,但也是為了你們好。如今說是要劃分保甲,這是要連坐的。像是你們這樣的……閨女,你們這一看是私奔出來的吧……”
并不!我們是有結(jié)婚證的!謝謝。
“你們這樣的人我見過,不是一不合說什么封建,要出來鬧革命嗎?要是鐵了心的鬧革命,那盡快走。千萬別在這里呆著了。等這連坐開始了,那壞了。一家有匪,家家連坐。到時候你們走了,咱們是窩藏罪。閨女,聽我一句,城里別呆了,找個村鎮(zhèn),弄個小鋪面,這個地方不行換個地方照樣過……”
她連辦法都給想好了。不得不說人家說的對。這周圍住著的,都是熟悉的街坊鄰居。突然來了這么一對夫妻,也不跟誰交往。一聽說話,又不是本地的人。那這肯定是要叫人懷疑的。提前給你們漏個風(fēng)聲,總到時候悄莫聲息的舉報你強。
老太太又繼續(xù)啰嗦:“這私奔出來,名聲到底不好聽。找男人還是得找可靠的,老實的,光是長的好看,也不出去掙飯錢的男人,終究是好看不好用……”
長的好看貌似被懷疑吃軟飯不好用的男人四爺:“……”
老太太您太耿直,當(dāng)著人家的面這么說不好。
人家老太太心挺好的,“要是我誤會了你們,你們也別跟我見怪。要是真打算在這里常駐,那也好。咱們這城里找建紗廠,我認識熟人,到時候叫小伙子去。好歹能養(yǎng)家糊口。你這閨女心別太實誠,男人該好好使喚,老是慣著他伺候的跟個爺似得,不行……”
被林雨桐慣壞了的爺將報紙抖的直響:“……”
好容易趁著空擋,林雨桐塞了兩張戲票過去,本來買了是為了跟四爺一起去聽秦腔的,現(xiàn)在還是給老太太吧,“您拿著,聽說是個角兒,我也不太懂。”
“哎呦!這可是一票難求。”老太太一拍大腿,又絮叨了兩句,高高興興的走了。
但人家說的也確實是事實,要真是保甲了,算是又被人盯了。
林雨桐看著小院子還覺得挺可惜的:“走了一路,置辦了一路的產(chǎn)業(yè)。光是房產(chǎn)咱們手里都有多少了。”
四爺看了看,“留著吧。兩間房的院子,也沒花多少錢。”
可接下來去哪?
“草灘,咱們岸的地方。”四爺叫林雨桐把能收的都收了,“明兒我先去看看。那里交通便利,即便現(xiàn)在不及以往繁華了,但卻是外地人最多的地方。”
草灘這地方從得命很容易看出來,是長滿荒草的灘涂,最初的形成也都是外地人逃難到這里討生活,只能選擇草灘這樣的無人住的地方落腳,這才發(fā)展起來的。又因為靠著水路南來北往的買賣人多,所以人員混雜。
暫時租住在這樣的地方,倒也行。
第二天林雨桐在家里收拾東西,四爺去租房子。等到了天擦黑的時候才回來,“那邊條件可不如小院子,還是得委屈你。”
到了地方林雨桐卻覺得挺好的。這是一處緊靠著碼頭的小屋子,是給照看碼頭的更夫夜里用的。攏共也十幾平大小,里面盤著個小炕,能睡兩個人勉強。昨兒四爺找人給炕邊砌了一個灶臺,今兒過去的時候還沒干呢。炕的另一邊放著個舊桌子一把舊椅子,炕放著個炕桌能當(dāng)飯桌。然后什么都沒有了。δ.Ъiqiku.nēt
邊是渭河,冬天的風(fēng)從河吹過來,那滋味……
林雨桐心想,我的爺,您是怎么想的,怎么找個這么個別墅呢。
這個時候天冷了,河水都結(jié)冰了,碼頭根本沒有人。離他們最近的一排屋子,也在一二百米之外呢。
林雨桐圍著圍巾,正站在門口四處看呢,聽到遠處有人喊:“金畫家,這里還行?”
怎么成畫家了?
她抬眼朝看過去,見是個穿著警察制服的漢子。四爺接話道:“挺好!這地方正是我要找的。”
“你們這些藝術(shù)家是不一樣。”這人嘴里叼著煙,“住著好住,這地方我說了算。什么保甲不保甲的,你兩人一戶是一保一甲。出了事有我呢。誰胡亂說話找我,讓他滾逑。”
等人走了,四爺才道:“這里好,少有人過來打攪。等到碼頭忙起來的時候,白坤也該到了。”
如今算想往北走也不成。北邊封鎖的嚴密,沒有人接應(yīng)都不好過去。而且沒有引薦,那邊又算是剛落腳,屁股都沒坐熱呢,這猛地來兩人,誰知道你們的底細?誰能證明咱的身份。
說來說去還是得等白坤。
四爺看著滿灘地的枯草,竟然還很又興致,又專門找人在下風(fēng)口建了廁所,說是當(dāng)公共廁所用。又在門口搭了草棚子,“等天暖和了,坐在棚子下面看著河水流淌……”想到興致處,還真拿了紙筆開始揮毫潑墨,畫起了畫。“畫家嘛,是要這么浪漫……”
您是浪漫了,我得先看看怎么把灶膛烘干,咱們還得做飯呢。
火一升起來,屋里暖和了,炕也跟著暖和了。四爺又托了一個每天都得去城里的商家給他捎報紙,所以對于外面的事情也不是一無所知。
如,十二月九號,反對樺北自治理,要求堅決抗倭,京城的學(xué)生數(shù)千人走了街頭,緊跟著,各地的學(xué)生積極響應(yīng),送報紙的伙子道:“城里都亂了,到處都是學(xué)生。說是要在革命公園集會聲援什么……反正是抗倭……”
林雨桐謝他,給了塞了幾個肉包子,“拿回去趁熱吃。”
從這天起,小伙子幾乎天天來,送報紙,也送街派發(fā)的宣傳單。
“反對樺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及其類似組織……反對一切倭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yīng)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保障人民論、集會、出版自由……停止內(nèi)戰(zhàn),立刻準備對外的自衛(wèi)戰(zhàn)爭……不得任意逮捕人民……立即釋放被捕學(xué)生”
“誓死反對分割我國領(lǐng)土主權(quán)的傀儡組織……反對投降外交……要求動員全國抗日……爭取救國自由……呼吁全國各界立即響應(yīng),一致行動……要求當(dāng)局立即釋放被捕學(xué)生,撤回封鎖各校的軍警。”
京城打了頭陣,但各地緊隨其后,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先是學(xué)生罷課,可這股子浪潮還沒過去,工人又開始響應(yīng)學(xué)生。新的浪潮又掀了起來,民眾的怒火一時銳不可當(dāng)。
“滬市總工會通電聲援京城學(xué)生,呼吁全國同胞一致興起,集合民族整個的力量,反對任何偽組織之存在,以維護主權(quán)而保國土。”
“廣洲鐵路工人……滬郵務(wù)、鐵路工人……舉行集會,發(fā)通電,要求對倭宣戰(zhàn)。”
“魯x先生、宋ql等愛國知名人士贊揚愛國學(xué)生的英勇奮斗精神,捐款支持學(xué)生抗倭救國運動。”
“海外華僑以各種方式支援愛國學(xué)生……”
三六年這這樣的聲音來到了,新年頭一天的報紙,是京城津市的學(xué)生組織了南下抗倭宣傳隊……
外面的風(fēng)吹的呼呼的,雪紛紛揚揚的,門口的草棚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扛得住。鍋里熬的玉米岔子紅薯粥咕嘟嘟的響著,林雨桐用勺子不停的在鍋里攪動著,熱氣蒸騰的不大的屋子都暖了起來。林雨桐入鄉(xiāng)隨俗,穿起了棉襖棉褲,正有幾分鄉(xiāng)下媳婦的樣子。
報紙的消息如同屋里的溫度,叫人覺得暖意融融心里不免有些激昂和亢奮。
粥熬好了,林雨桐剛盛了飯擺炕桌,門被人敲響了。
四爺擺手,不叫林雨桐去開門,他自己下來,將門打開,風(fēng)一下子灌了進來。
門口站著個穿著棉袍帶著棉帽的人,“是金先生嗎?”
四爺點頭:“進來說話。”
“是我周平,西銘小學(xué)的校長。”這人進來,將帽子一摘,露出和善的笑意。
四爺將門關(guān)好,“周校長,失敬。”
林雨桐請人桌:“粗茶淡飯,別嫌棄才好。”
這人也不客氣,直接坐了過去:“那我叨擾了。”然后說起了來意,“聽說您是畫家,所以想聘請您做學(xué)校的美術(shù)教員。”
這無緣無故的,怎么聽著這么不靠譜呢。
四爺沒急著答應(yīng),反倒道:“我可能在這里呆不長,所以……”
“沒關(guān)系!沒關(guān)系。”對方倒是不介意,“代課嘛,能代多長時間都行。”
送走了人,林雨桐還納悶,“這是什么意思?”
四爺看看桌的一沓報紙,“咱們過分的關(guān)心時事,本很惹眼。另外,你可能看史書從來不關(guān)注細節(jié)。草灘這個地方,是渭北進西按的一條捷徑。說其他的你可能也不知道,你知道西按事變,周從安出發(fā),從哪里進的西按?”
“這里?”林雨桐指了指外面。
“嗯!”四爺肯定的點頭,“從渭河涉水岸,岸的地點是草灘。然后從草灘坐車入城的。這說明什么?說明這一帶地下黨活動頻繁。當(dāng)初西按解放,這里是最先被解放的地方。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難怪呢?
我說你怎么選在這里。照這么說,這里是相對安全的。
四爺應(yīng)下這差事,但要課也是過年之后的事了。美術(shù)課一周也不了幾次,只當(dāng)出去透風(fēng)了。國畫這玩意,四爺還是拿手的。
今年是的春節(jié)是林雨桐這么多年的經(jīng)歷最不可思議的春節(jié),狹窄的空間,沒有親戚沒有朋友,兩人相對而坐,碰個杯,抿一口老酒。
“你跟著我,真是什么日子都過了。”四爺四下里看看,“紀念一下逃亡的日子吧。”
林雨桐笑:“千篇一律的日子多沒趣,這挺好。有你的地方,哪里都好。”
一大把子年紀了,兩人還矯情了一把。
到了正月十五,兩人在鎮(zhèn)還看了一場社火,反正不管日子怎么艱難,還是得紅紅火火的往前過。
開學(xué)以后,四爺每天下去出去兩小時,去學(xué)校課。偶爾也帶著周平回來蹭飯。周平也時不時的好似無意的說一些消息。如秦北工軍朝山熙開拔,要東征之類的消息。
四爺和林雨桐每每都認真聽著,很少說話。
等到天氣和暖了,冰雪消融了,河多了擺渡的,碼頭一下子熱鬧了起來。草棚子扛過了冬雪,四爺弄了一張舊方桌放在棚子下面,偶爾會有像是周平這樣的學(xué)校的同事過來坐一坐。屋里閉塞,這里面對河景,倒也別有意趣。
今兒桌子空著,林雨桐把棚子下新蓋的灶臺燒起來,怕的是天熱了還用屋里的灶人熱的受不了。誰知道碼頭有人岸來直接往方桌邊一坐,“老板娘,來壺茶!”
林雨桐:“……”把自己當(dāng)賣茶的了?
好吧,大家出門在外都不容易,不是討碗水喝嗎?她特別好脾氣的砌了一壺粗茶給送過去,接著忙她的去了。結(jié)果等過去看的時候,人家喝完茶,桌子還放了三個銅板。
林雨桐往桌的陶罐里一扔,不再管了。可是有一有二,自家的生意居然莫名其妙的極好。還有沒地方坐,站在空地端著碗喝茶的。然后等四爺回來,看著桌子半罐子的銅子,好容易憋出一句話:“……以后不用為換銅子發(fā)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