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創業還沒起步呢,團隊都組建不起來,豈不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直接涼涼了?
想到這個,文殊蘭就有點頭禿。
期限只有2個月,要是沒法按時交貨,光是違約金,就夠她喝一壺了。
“實在不行,就找人代工?”
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就被她搖頭否決了。
代工只會更麻煩。
首先話語權就很難掌握在她手上,受制于人,就無法嚴格把控到生產和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那么粗制濫造,偷工減料的行為就很難避免,而且很容易扯皮。
浪費時間在扯皮上,耽誤工期無法按時交貨,最終的代價,還是得她來承擔。
賠錢是她來賠就罷了,很有可能到最后,產品還不出來她想要的品質。
拿殘次品應付客戶?
這種自毀招牌的事,文殊蘭做不來。
她要做就做最好的。
“可是就我一個人,一天24小時連軸轉,2個月也搞不定15臺音響啊!”
就在這時,門被敲響了。
是隔壁樓的田嫂。
她看著文殊蘭,緊張得臉都漲紅了,“文老師,我來報名學做音響,但是我只有小學學歷,可以嗎?”
又有一名軍嫂湊過來,“文老師,我也想報名,我可以吃苦的,讓我學點手藝,不給工資都行。”
第3個軍嫂也站了出來,然后是第4個,第5個。
文殊蘭本以為,能來兩三個,再加上她自己和梁嫂,怎么也有四五個人,組成初始創業小團隊,已經很不錯了。
沒想到來了5個人!
意外之喜!
最后,唐麗也站了出來,“也算我一個,行么?”
加上唐麗,就有6個人!
“當然可以!”
人多力量大,現在團隊這么多人,加上她和梁嫂,總共8個人,還搞不定15臺音響?
文殊蘭頓時來了信心。
關于制作音響的教程,她也已經整理好了。
“我打算先用3天的時間,把音響制作的過程,涉及到的技術和參數,從頭到尾,給你們講一遍。”
“每個人的基礎都不一樣,有的人念書多,接受程度快,那么她就學深入一點的知識,制作和調試更高難度的零件,必須電子元件這些。”
“念書比較少的嫂子也不用灰心,音響的外機箱是實木制作的貓頭造型,知識和技術要求沒那么高,但也是很重要的零部件,特別很考驗手藝。”
“尤其雕刻、調整和刷漆的過程,非常耗時間,需要很高的耐心,咱們來這兒的嫂子,沒有哪個不會針線活的,針線活做得好,做機箱外殼就沒問題!”
“所以這3天就是特訓,3天特訓下來,你們就知道一套音響是咋做出來的,有幾個制作步驟,每個步驟都需要干啥了,到時候咱們分工合作,每個人做自己擅長的環節,還愁啥音響做不來?是不?”
這一套鼓舞士氣的話下來,誰頂得住?
在場的軍嫂們,頓時就精神了。
她們被困在家太久了,日子過得緊巴巴,想掙錢又沒有一技之長,在家說話都不硬氣。
總是手心朝上要錢,縱使家里收拾得再干凈,公公婆婆伺候得再好,得到的不過是一句——
還不是被人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