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巷。
瑞豐縣大戶,士族居住的地方。
按現(xiàn)在的說法,這就是富人區(qū),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住的地方。
平時這條巷子基本上沒有多少百姓過來,但自從災年到來,每天都有不少百姓過來討吃的。
可惜那些士族門閥絕大多數(shù)都不會施舍給這些百姓,在他們的眼中,百姓就是牛馬,就是賤民,餓死活該。
為了防止這些賤民鬧事,這些大戶人家讓縣衙增派了不少官差在這里巡邏。
不過今天一場暴雨,逗留在這里討吃的百姓紛紛跑回家拿東西接雨。
巡邏的官差也早沒了蹤影。
裴云來到這里時,巷內(nèi)一片狼藉,平日里那光潔的青石板路此刻滿是泥濘,巷子兩旁大戶人家朱紅色的大門緊閉。
站在巷子口,前身的記憶似乎活躍了一些,顯然之前是來過這里的。
左邊第三戶。
裴云停了下來,這里便是裴家所在,門口也沒有看門的,隱隱能聽到里面?zhèn)鱽硇[的聲音。
裴云向著巷子兩邊看了看,沒有人,他找了個較為隱蔽的地方,攀上了墻頭,探頭向著里面看去。
裴府廳堂內(nèi)熱鬧一片,那些看家護院也都向著廳堂內(nèi)張望,沒有誰注意到他。
裴云翻墻而入,落在角落內(nèi),然后悄悄向著廳堂靠近。
由于天黑,再加上也不認為有人膽子大到敢闖裴家,十多名看家護院又被廳堂內(nèi)的討論聲吸引,因此根本就沒有發(fā)現(xiàn)裴云。
此刻裴云繞到了廳堂后面,悄悄將窗戶打開了一點,將里面的場景看得更加真切。
便見一位身著素袍的中年男子站起身,高聲說道:“諸位,這‘名教與自然’之爭,依我看,名教乃是維護世間秩序之根本,若人人皆追求自然隨性,那這天下豈不大亂?”
話剛落音,一位身著華服的女子便輕笑一聲,起身反駁:“先生此差矣,自然乃人性之本源,若一味被名教束縛,人又與傀儡何異?”
眾人你一我一語,爭論不休。
裴云聽不懂這些,他只看到這些人桌前的餐盤內(nèi)擺滿了吃食。
有肉,有菜,還有酒!
至于那肉是不是菜人的肉,裴云不知道,他只知道在座的這些人穿著華服,嘴角油光閃爍,吃得暢快淋漓,歡聲笑語不斷。
菜是野菜,但經(jīng)過精心烹調(diào),也品相俱佳。
酒就更不用說了,在外面水都喝不上時,這里還有酒。
外面和這里相比完全是兩個世界。
裴云腦海中浮現(xiàn)出從雞鳴村到縣城一路上見到的悲慘場景。
那些瘦骨嶙峋的孩子,肋骨根根分明,肚子鼓起,腦袋很大,眼神空洞又絕望。
衣衫襤褸的百姓,拖著虛弱的身體,四處尋找能果腹的東西。
瘦骨如柴的老人,癱坐在地上,默默等死。
他們是那么絕望,為了活下去,吃草,吃樹,吃土,只為了不被餓死。
而在這里,這些士族,大戶卻享受著美食,對外面百姓的死活根本不在乎。
甚至裴云還看到有人將肉拿去喂狗,那狗歡快地搖著尾巴,大口吞咽著,而這一幕,在那些饑民的襯托下,顯得如此諷刺和殘忍。
真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
裴云心里不是滋味,身在其中的薛文舉心里也不是滋味。
作為瑞豐縣的父母官,他還是比較關(guān)注民生的。
他見過那些百姓凄慘的模樣,只是他無能為力,朝廷的賑災糧一直沒有發(fā)下來,他掏空了積蓄買了糧食賑災也只是杯水車薪。
>>原本以為裴家召集的這次清談只有一些簡單的吃食,沒有想到如此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