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此刻正遭受著曹操和孫堅所率領大軍的猛烈圍攻。自從旋門關不幸失守之后,段煨引領著一群殘兵敗將匆匆抵達滎陽。自此,張濟便在足智多謀的軍師賈詡的建議下,頑強地苦苦堅守。
    每日,那夏侯兄弟和孫策皆會輪番前來叫陣。戰(zhàn)場上,孫堅的大軍如洶涌的潮水般發(fā)起強攻。他們的弓箭手萬箭齊發(fā),箭雨遮天蔽日,呼嘯著向城樓上射來。云梯紛紛架起,士兵們口中喊著震天的殺聲,不顧一切地向上攀爬,試圖登上城樓。孫策更是一馬當先,揮舞著長槍,勇猛地沖向城門,試圖沖破防線。
    而城墻上,張濟和段煨在賈詡的沉著指揮下左支右絀地勉強防守。士兵們奮力推動礌石滾木,砸向那些攀爬云梯的敵軍,慘叫聲此起彼伏。熱油被傾倒而下,瞬間燃起一片火海,將靠近的敵軍燒得皮開肉綻。盡管如此,敵軍的攻勢依舊猛烈,仿佛永不停歇。
    然而,張濟深知敵我力量懸殊,即便心中憤懣,也只能選擇像一只縮頭烏龜般,不敢擅自行動。他在城樓上望著敵軍的囂張氣焰,滿心焦慮,只能在心中苦苦祈求著來自洛陽的援軍能夠快些趕到,以解這燃眉之急。
    張濟絕非那種懷有雄心壯志之人。在董卓的陣營之中,他與李傕、郭汜等同為資歷深厚的老將。然而,李傕、郭汜野心勃勃、張狂肆意,妄圖謀取更高的權位和更多的利益,張濟卻截然不同,他僅僅期望能夠牢牢守護住當下所擁有的榮華富貴,便已心滿意足,再無其他奢求。
    想當年,張濟生性好勇斗狠,滿懷一腔熱血跟隨董卓投身軍旅,期望能在沙場上拼出一番名堂。怎奈命運弄人,在外出征戰(zhàn)的艱難時刻,他的妻兒竟不幸慘死于仇敵之手。待他悲憤交加地歸來報仇之后,心靈遭受了難以承受的重創(chuàng),往昔的豪情壯志瞬間煙消云散,從此一蹶不振,陷入了無盡的沉淪之中,每日每夜都沉溺于酒色,妄圖以此來麻痹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董卓見他如此消沉,曾多次苦口婆心地規(guī)勸,希望他能重新振作,恢復昔日的英勇和斗志。然而,張濟卻固執(zhí)地依舊我行我素,對董卓的良全然不顧,漸漸地,他便不再被董卓所青睞和重視。
    后來,幸運的是,他尋得了侄兒張繡。張濟仿佛在黑暗中抓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于是將滿心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張繡的身上,拼盡全力地為其打拼,只為能給侄兒創(chuàng)造一份殷實的家業(yè),鋪平未來的道路。張繡也的確爭氣,年紀輕輕便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武藝,身手敏捷,勇猛過人,就連張濟自己在與他切磋比試時,都不得不甘拜下風。自從張繡被馬超擊敗之后,被馬超的非凡氣度所折服,為了能夠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毅然決定跟隨西涼馬超四處征戰(zhàn),縱橫沙場。這對于張繡而,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歸宿,起碼讓他有機會在這亂世之中一展身手,追逐自己的理想。
    此次跟隨董卓來到洛陽之后,本就意志消沉的張濟在戰(zhàn)亂的混亂局勢中強行納鄒氏為妻。鄒氏的美貌讓他愈發(fā)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他對鄒氏的迷戀到了極致,甚至在戰(zhàn)火紛飛、局勢動蕩不安的危險時刻,也執(zhí)意要將鄒氏帶在身邊,片刻也不愿分離。他的謀士賈詡,向來是個謹小慎微、不愿在人前顯露鋒芒之人。賈詡心思細膩,善于敏銳地洞察局勢的細微變化,但為了自身的安全,總是刻意避開可能存在的危險。
    這二人湊在一起,倒是頗為合拍,恰好都是那種企圖悶聲發(fā)大財?shù)慕巧?,寧愿選擇低調(diào)行事,默默積攢財富,也堅決不愿意主動去面臨任何可能的風險和危機。賈詡深知張濟內(nèi)心深處只求能夠安穩(wěn)地享受現(xiàn)有的榮華富貴,因此所出的計謀大多是以保守求穩(wěn)為核心。而張濟對賈詡的建議也是毫無保留地聽從,哪怕因此遭人輕視、嘲笑,他也絲毫不在意。
    基于張濟之前的種種不作為和此次與-->>曹操、孫堅的對戰(zhàn)中的種種被動防守之態(tài),連同樣是敗軍之將的段煨都覺得他有點太過懦弱。每次孫堅與曹操發(fā)兵圍剿之時,段煨便鼓噪著要張濟出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