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為民回到家中,妻子莊萍正準備做飯。
“當家的,你回來了,田里那邊咋樣了?”邊說邊往灶膛里添柴。
“唉,謝知青看著人高馬大的,沒想到一點活都不能干,大家都跟我抱怨。”馬為民搖搖頭,“以后他們知青得靠自己掙工分換糧食了。”
“也是,靠大隊補貼總不是長久之計。”莊萍嘆了口氣。
…………
此時,知青院中。
謝宴吃完紅薯,肚子還是咕咕叫。
一道亮光從眼前閃過,露出詫異的目光,忍著饑餓閉上眼睛……
果然,不是啥好事情。
神識中的一個低級十平方的空間打開了。
要知道需要空間的生存世界,都會有點難熬,難怪一覺起來肚子這么餓。
不過這東西對于謝宴來說,有和沒有沒啥差別。
最多省了一點小事,暫時存一些小物之類的。
別的又存不了,到時候空間一回收,放再貴的東西都白搭。
而且他也習慣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但有一點好,十平方。
代表有百分之十的隨機幸運,算是走一個小小的捷徑?
睜開眼,舒了一口氣。
找了一圈也沒找到還能吃的東西,從床邊翻出來一個綠色軍用包。
從里面掏出來一罐麥乳精還剩一點,和十幾個大白兔奶糖。
又發現包里有一個隱秘的夾角,應該是有人縫起來的小夾層。
從里面掏出來三張大團結和一些零零散散的零錢和一些飯票,仔細數了數一共是四十二塊八毛六。
這些都是原主父母寄過來存下的,謝宴看著確實沒有東西吃了嘆了口氣。
只能把最后一點麥乳精沖了,喝完頓時感覺肚子里舒服很多。
把錢放進自己的系統空間里,其他東西又放回去。
從這個房間看,不對,壓根不用看,住的不止自己一個人。
75
年
“上山下鄉,改天換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口號在城里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猶如激昂的戰歌,激勵著每一個熱血青年。
為了積極響應號召,每家每戶都會選派一個青年下鄉。
原主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自然更要順應時代的潮流,擁護決策。
原主是小兒子,上面還有一個大哥。
本來下鄉的安排是大哥去,但大哥好不容易談了一個姑娘,兩人正滿心歡喜地準備結婚。
大兒子要是去了鄉下,這婚事說不定就得黃了,誰家姑娘愿意等?
而且女方一旦知道男的要下鄉,還談個屁的戀愛。
父母在房間里商量了一夜,最終決定讓原主這個小兒子去下鄉,然后母親的工作讓給大哥。
因為年齡小,原主從小就被父母溺愛著。
父親是工廠的四級工,一個月有五十多塊錢的工資,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
母親一個月能掙差不多三十塊錢,算起來家里一個月有將近八十塊的收入。
在那個年代,稱得上是中產家庭了。
尤其同齡的年輕小伙都穿著布鞋,或者勞保鞋。
而原主已經穿上了6-10塊錢一雙的回力球鞋(就是現在的橡膠帆布鞋)。
工廠每年為了嘉獎工人弄抽獎,原主父親抽到了一張手表票。
小兒子想要,夫妻倆個也是二話不說拿出兩個月工資買了。
原主沒吃過什么苦,乍一聽到下鄉這個決定,滿心的不情愿,在家里又哭又鬧。
可父母的態度堅決,他也明白這件事情沒有轉圜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