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清洗,不外乎使用溶劑、強堿和表面活性劑三種物質來實現去污。用于化學清洗的溶劑一般具有一定的毒性,會造成二次污染。強堿會對清洗物造成腐蝕,還會傷害使用者的皮膚。表面活性劑沒有這些缺陷,但去污能力又不及溶劑和強堿。
為了獲得最優的去污效果以及減少二次污染,需要把這三種物質進行適當配合,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清洗劑配方。
表面活性劑本身也是一個很龐大的家族,常見的有諸如烷基苯磺酸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鈉、脂肪醇酰胺、月桂酸二乙醇酰胺等一堆化合物。
研制化學清洗劑,基本上是做兩件事,一是探索新的化合物,尤其是新型的表面活性劑,二則是探索新的配方,也就是改變各種物質在清洗劑中的比例,在去污力、腐蝕性、穩定性等各個方面進行比較,選出最優配比。
高凡自然是知道一些新型表面活性劑的成分的,但以他現有的條件,無法建立一套合成工藝來生產那些新型活性劑,所以他所開發的化學清洗劑,主要是在現有成分的基礎上調整配方。
同樣的工作,全球的清洗劑生產商都在做,只是因為思路上的局限性,沒人能夠提出比高凡更好的配方,所以他推出的清洗劑能夠在日本市場上一炮打響。
前一世的高凡號稱人型自走數據庫,但信息的生物介質存儲總不如物理介質存儲更精準,關于清洗劑的配方,他也只是記得一些關鍵環節,細節上就有些差池了。
他把清洗劑的配方寄給楊凱,本意是讓楊凱幫忙查一下有沒有與國外的產品雷同。楊凱在檢索完資料,確認高凡的配方具有獨創性之后,就開始琢磨起這個配方的奧妙。
各種表面活性劑的去污原理,對于學化學的人來說,都是常識。但不同的表面活性劑組合在一起會發生什么樣的作用,就比較復雜了,光憑想象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
受到高凡的啟發,楊凱把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定位于計算化學,因此考慮問題都是從這個角度入手。他做了一些計算程序來分析各種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機理,而恰好這個時候高凡托北島正伸買的電腦寄到了北大,楊凱于是便拿這個課題作為自己學電腦的練手工具。結果還真讓他發現了高凡所提供配方中的不足。
“你看,這是表面活性劑吸附層和膠束中多組份分子的相互作用參數的方程,通過調整不同組份的比例,可以得到不同的βs和β值。
“我用不同比例進行計算,得出不同配方界面張力的曲線。從曲線上可以看出來,你目前使用的配方并不是最優點,把非離子活性劑與陰離子活性劑的比例再縮小一點,能夠得到更好的去污效果。”
楊凱拿出幾張圖,指著上面的曲線圖向高凡介紹道。
“這些點都是你描出來的?”高凡看著那曲線圖,頗有一些感慨。
擱在后世,這樣的計算只要扔到ab里去,分分鐘就能夠生成一張漂亮的曲線圖,而楊凱給他看的,卻是完全手工繪制的圖。
高凡可以想象得出,那上面的點,都是楊凱用計算機計算出坐標之后,再用三角板在坐標系上一個一個量著畫出來的。這么多的點,也虧楊凱有耐心去畫。
“算這些結果,花了不少時間吧?”高凡問。
楊凱點點頭:“算一個方程起碼得半個小時。有時候我就開個鬧鐘,計算機在那邊計算,我先睡覺,半小時以后再起來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