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想來,出口的事情沒那么簡單,反而是省里的化學清洗業務還靠點譜。化學清洗業務那邊,使用的清洗劑是用塑料桶來盛裝的,儲存罐上有一個水龍頭,需要的時候擰開水龍頭往桶里灌就行了,哪里需要什么灌裝設備。
化肥廠自己其實是有灌裝設備的,好吧,其實是化肥裝袋的設備,是一條簡易的生產線。化肥廠原來年產碳酸氫銨2萬噸,按50公斤一代,就是40萬袋,這肯定不能靠人工去裝袋,所以便有了一條包裝生產線。
高逸平因為不了解清洗劑的銷售情況,所以沒有想到灌裝這件事。
現在訂單到手,水南那個誠達塑料制品廠生產的塑料瓶一車一車地送到滄塘,眾人才傻了眼:
這怎么裝啊!
在大罵了一通高凡糊涂之后,高逸平一面交代周曉蕓馬上寫一個需求,找省里的食品機械廠幫忙設計一套灌裝設備,一面組織勞動服務公司的全體待業青年,人手一個漏斗,用手工方法進行灌裝。
其實,在這個年代里,用手工做液體灌裝也不算啥新鮮事。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手,相比之下,機器灌裝反而是更稀罕的。
高逸平用電話和高凡聯系了一次,告訴高凡這件事,然后聽著高凡在電話那頭跺腳,老父親心里驀然升騰起一股愉快的情緒。
他才不會說自己是在幸災樂禍呢。
高凡懊悔完,給父親支了一招,讓他去向全體待業青年說,這個訂單完成之后,每人發100元的資金。
高逸平罵了他一通敗家,然后表示這個建議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如果把獎金的額度降到每人10元,就比較完美了。
父子倆爭執了一通,最后定下獎金的額度為每人20元,整個勞動服務公司200多人,發獎金便要用掉小5000元。
“這筆錢不算多啊。”高凡對父親說,“這個訂單100萬,我們起碼能賺50萬,拿出一兩萬來發獎金不算個啥。”
高逸平斥道:“你懂個屁!干不到一個月的活,除了工資還能拿20元的獎金,擱在正式工身上都要樂死了,更何況他們只是家屬工。
“發錢這種事,不能把人的胃口吊起來了。萬一日本那邊就這一錘子買賣,以后沒業務了,你怎么辦”
高凡自信滿滿地說:“放心吧,老爸,這個業務只會越來越多。等到日本人發現我們中國的清洗劑效果更好,別說10萬瓶,就是100萬瓶的訂單,都會源源不斷的。”
7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