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就有水面!
時間來不及猶豫,阿蠻一頭扎進洞里探路,其他人魚貫而入。
殷十六水性好,他斷后。
水道入口僅一人多寬,劉馳馳正擔心著殷十六的身軀是否進的來的時候,他竟然靈活地一扭身子進來了。
游了不過十來米,水道豁然開闊起來,劉馳馳腳尖一點水底的地面,帶著兩人竟然浮出了水面。
原來這條水道就似一只入口很窄的瓶子,過了瓶頸就是寬闊的瓶腹——水道的腹地。這水道的腹地有兩人多高,一半在水里,一半露在空氣中。
只要有了空氣,游起來就輕松許多,加之殷十六和阿蠻水性俱佳,輪流換著帶三個女的,很快游到了洞里的岸邊。
這是一座天然的巖洞,一端在山腹部,一端在湖里。
十幾人攙扶著一一上岸,尋了一塊較干燥的地面聚在一起歇息。
洞里陰冷潮濕,幾女全身濕透凍得不行,只好互相擠坐一起取暖。
劉馳馳皺起眉頭,正準備跟殷十六他們商量怎么才能盡快出去,忽聽得阿蠻說道:
“少爺,那麂皮袋子或許能派上用場。”
一句話說得殷十六忽得想了起來。
原來殷十六父親早年間在南海諸島從事貿易時,時常坐船來往于島嶼之間。一旦遇上暴雨海嘯的惡劣天氣,常要被困在一處,有時長達十幾日。因而,幾次之后,他們便自己制作了一個隨身備急袋囊。這種袋囊由整張麂皮分了兩層制成,整體沒有一絲拼接,開口處用當地牢固的藤線扎緊,確保了防水防潮。袋內多放一些備急物資,諸如繩索、針線、小刃和引火工具之類,貼身存放。
由于阿蠻是當地人,早期又經常跟隨殷父出海,所以自然身上也備了一只。
殷十六一拍腦袋欣喜道:“我怎么忘了這'寶物',趕緊拿出來!”
但問題是,光是有了引火工具還是不行,哪里找生火的材料呢?
幾個人在洞里四下摸索著找,希望能找到一些枯樹枝之類的。
劉馳馳順著水面的光亮往上看去,只見他們頭頂的斜上方十幾米處的峭壁正有一個不大的洞口,洞口處樹枝茂密,幾乎遮蓋住整個洞口,只留了樹葉間一兩道間隙照進月光來。
他思索,雖然那洞口太高,又陡峭得厲害無法攀爬,但洞口附近一定有枯斷的樹枝掉進來。
他順著石壁騰身起來,手攀住巖縫往上爬了兩步,最后身體就勢一落回到地面,手上已經多了幾支粗大的枯枝。
這樣來回幾趟,面前已堆成一堆。
有了枯樹枝,阿蠻很快把火打著點上。
洞內火光漸大,大家圍火而坐,逐漸暖和起來。
冷海圖站起來清點人數,除了殷十六、阿蠻、簡家兄妹、劉馳馳和孟小仙、他和女兒冷泠煙以外,還有五個弟子一起跟著逃了出來。
冷家總共就出來七個人,其余人在那火海之中估計難有生路。
看到如此慘淡情形,冷老爺一時神傷,不免有些凄凄然。
殷十六看各人皆靜默不語,便打開話匣問道:
“冷老爺,發生了什么事,怎么跟衛將軍府結下這么大的怨仇?”
冷海圖從思緒里拉出來,嘆了一口氣道:
“這事還得從三年前說起。我冷家世代以制作煙花爆竹為業,我本人雖為陌者,但也只是為衛將軍軍隊做些煙霧障、煙霧信號和烽火引子而已。三年前,我兒冷泠竹無意在我老宅后院發現一本《山河火器譜》,書上明確記載著若干火藥武器的制造方法。”
“《山河火器譜》?”
劉馳馳依稀記得在北宋一部官修《武經總要》的書中,記載過這部《山河火器譜》,說這部書是中國記載火藥武器的最早著作。
“是,此書為我家族先人而作,后由于舉族遷移多次后遺失,不想竟被我兒在后院地下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