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吃過了。“秦守打斷父親的話,手里的鍋鏟在鐵鍋上刮出刺耳的聲響,“我剛進(jìn)門時,看見灶臺上摞著三個空碗。“
周小莉的臉一下子漲得通紅。晌午她特意多做了飯,想著秦守帶回來的野味能分一杯羹。誰知這繼子一進(jìn)門就鉆進(jìn)灶房,連個招呼都不打。
“那是...那是留著晚上吃的!“周小強(qiáng)急得直跺腳,肚子“咕嚕“一聲響。
秦守掀開鍋蓋,熱氣騰起一片白霧。他夾了塊最肥的兔腿肉放進(jìn)岳懷萍碗里:“趁熱吃。“又給父親盛了碗野雞湯,“這湯里加了黃芪,對您的咳嗽好。“
周小莉攥著碗的手直發(fā)抖。她看見岳懷萍腕子上戴著塊上海表,表帶在油燈下泛著冷光。那是秦守用三只野兔換的,她親眼看見他在公社供銷社門口跟人討價(jià)還價(jià)。
“守兒...“秦德剛放下湯碗,欲又止。
“爸,“秦守往灶膛里添了把柴,“我記得您說過,做人要講規(guī)矩。“火光映著他的側(cè)臉,“晌午的飯,他們娘倆吃了;晚上的飯,自然該我們吃。“
周小強(qiáng)“哇“的一聲哭出來,周小莉拽著他往外走。臨出門前,她回頭看了眼灶臺上的鐵鍋,里面還剩小半鍋肉。月光從窗欞漏進(jìn)來,照見鍋底沉淀的幾粒白色粉末——是她晌午偷偷撒的巴豆粉。
吃完飯后時間也不早了,反正岳懷萍也要回鎮(zhèn)子上,秦守便也想著順便給她送回去。
秦守的永久牌自行車在石子路上顛簸,岳懷萍攥著后座的手緊了緊。車把上掛著的竹籃里,兩只野兔隨著顛簸晃悠,這是要帶給岳家二老的。路過公社糧站時,墻上的大喇叭正播著“割資本主義尾巴“的社論,蓋過了車鏈子的“咔嗒“聲。
“就送到這兒吧。“岳懷萍在榆樹巷口跳下車,藍(lán)布衫的下擺掃過車后架。她指了指巷子深處貼著褪色對聯(lián)的老屋,“讓鄰居看見該嚼舌根了。“
秦守摸出塊油紙包著的野蜂蜜塞過去:“跟你爹說,過幾天我再送黃芪來。“他瞥見岳家窗臺上曬著的決明子,葉片焦黃——怕是岳父的肝病又重了。
調(diào)轉(zhuǎn)車頭時,后胎在青石板上碾出濕漉漉的印子。秦守蹬車的腳頓了頓,他聞見風(fēng)里飄來小龍蝦的腥氣——是西頭黑市的方向。
廢棄的棉紡廠后墻根,三塊紅磚擺成三角。秦守摸出半包大前門,給蹲在墻角的獨(dú)眼老漢遞了根:“老馬頭,今兒個有紅袖章來查嗎?“
老漢嘬了口煙,煙頭在夜色里忽明忽滅:“晌午來了兩趟,林丫頭機(jī)靈,把灶臺藏水溝里了。“他努努嘴,“在七號倉。“
推開生銹的鐵門,油爆辣椒的嗆味撲面而來。李樹正掄著鐵勺在汽油桶改的灶臺上翻炒,十五瓦的燈泡吊在梁上,照得他光膀子上的汗珠發(fā)亮。
“守哥!“林云墨從條凳上蹦起來,馬尾辮掃落一疊糧票,“你可算回來了!“她腳邊的木盆里,小龍蝦張牙舞爪地吐著泡,鉗子上還纏著水草。
秦守掀開蒙著藍(lán)布的竹筐——里面分門別類碼著搪瓷缸:紅雙喜的是微辣,牡丹花的是中辣,工農(nóng)兵的是特辣。每個缸子底下壓著糧票,最新的一張印著“1976年10月“。
“昨兒供銷社老劉送來五十斤煤油,“李樹往灶膛里添了把刨花,“拿二十斤小龍蝦換的。“火光映著他胳膊上的燙傷,是三天前躲稽查時碰翻油鍋留的。
林云墨掏出賬本,鉛筆頭在舌尖蘸了蘸:“糧票收了一百二十斤,布票三丈,還有...“她壓低聲音,“王瘸子用自行車票抵了五頓。“
墻外忽然響起三長兩短的敲擊聲。林云墨閃電般扯過麻袋罩住灶臺,李樹一腳踢散炭火。秦守摸向后腰的匕首,卻見老馬頭探進(jìn)頭來:“快!紅袖章往碼頭去了!“
三人抬著汽油桶鉆進(jìn)暗道時,秦守瞥見墻角新添的粉筆記號——是個帶圈的“陳“字。他記得這是鎮(zhèn)東頭新來的知青辦主任的姓。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