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分裂
三萬五千高句麗士兵列隊出城,放下兵器和盔甲,又返回城,這時,來淵也率軍在大同江上用大型皮筏子和木板搭建起了兩座浮橋。
次日一早,近百萬高句麗人開始大規模向南轉移了,攜妻帶子,趕著牲畜、帶著微薄的家當,浩浩蕩蕩走過浮橋,進入大同江以南。
高元也帶著百官和權貴以及大量糧草物資南下,這次蕭夏不干涉他們轉移糧食物資,允許他們應帶盡帶,但還是很多東西都拿不走,高元只能下令多拿糧食。
他們首先要活下去,糧食才是最重要的,其他很多物資只能放棄了。
但也有不少不愿意南遷的高句麗百姓,蕭夏考慮駐軍需要人口支撐,所以也采取了自愿的原則,除了軍隊和王族、官員外,其他普通高句麗百姓,愿意留下者可以留下,編為隋民。
最終還是有近三十萬人留了下來。
蕭夏隨即任命周法尚為
隋朝分裂
進攻關中的失敗,后果極為嚴重,楊慶等皇族以及關隴貴族、關隴士族代表數百人,在先帝的泰陵前公布了討昏君檄文,歷數楊廣的各種昏庸之舉,嚴厲抨擊他耗盡天下民力,導致大隋社稷岌岌可危。
在檄文最后宣布,楊廣是以叛亂上位,并非先帝正統傳位,宣布其得位不正,不再承認其為大隋天子,重新恢復之前被推翻的楊勇為帝。
原本是想推楊裕登基,但在各方協商中,關隴士族一致反對名聲荒淫的楊裕登基,最終還是將楊勇推上了皇位,繼續立國號為隋,被稱為西隋,而洛陽的隋朝則被稱為東隋。
天下官府紛紛站隊,但也涇渭分明,包括關中道、關內道、劍南道、隴右道、河西道、青海道、朔方道等等,承認西魏,其余東部各道則繼續承認洛陽天子。
但大隋分裂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是陣營涇渭分明那么簡單,各地造反勢力找到了借口,紛紛以承認西隋為名開始擁兵自立。
幽州羅藝承認西隋,開始擁兵自立,盧明月占據恒山郡、竇建德迅速占據信都郡,自封信都公,表示效忠西隋,瓦崗軍也占領了東郡,孟海公、徐圓朗各自占據東平郡和魯郡,向西隋效忠,杜伏威也占據了東海郡,李子通占據了汝陰郡、蕭銑則占據了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