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去領獎了
按照原本的計劃,常浩南在410廠的視察應該持續兩天時間。
畢竟,除了渦扇10以外,這里還承擔著其他不少型號的生產任務。
渦噴14是目前創收的絕對主力。
考慮到有相當一部分殲8c這樣的新機,以及殲7f這樣的出口飛機都在使用這一型號,因此對于渦噴14的旺盛需求很可能持續10-15年時間。
所以黎明集團干脆把所有跟渦噴13有關的生產全部轉給了當年對口支援的貴發集團,自己則把兩處主要的制造車間都轉產了渦噴14。
至于渦扇10,由于新一代發動機對生產工藝的要求更高,加上黎明集團眼下也不缺錢,因此他們直接劃了一塊地,準備重新蓋一間集中程度更高的現代化車間,專門用來生產這個全新的型號。
除了當家產品以外,航空工業體系內的不少燃氣輪機,以及壓縮機一類葉輪機械,也都放在410廠生產。
當然,這些肯定就沒資格占據主要車間,甚至進不去主廠區了,很多都是在周圍單獨建廠完成。
而常浩南
又要去領獎了
但是面對這個問題他卻是一愣,然后才笑著回答道:
“跟緊急狀況沒關系,常總您真是貴人多忘事,現在快要二月末了,找您回來肯定是要領獎啊……”
“之前科學技術獎評選委員會聯系到火炬集團,但那邊說您不在……”
火炬集團畢竟是科技委那邊的企業,哪怕跟航空工業系統關系難解難分,但是其中的絕大多數人也沒有相應涉密權限。
所以常浩南并不會告訴他們自己的具體行程,通過公司找自己找不到也正常。
“科學技術獎評選委員會……”
常浩南這才想起來,去年夏天的時候,好像確實是說過這么一個事。
他的“息壤”防洪設備在整個搶險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為了那次抗洪搶險而設立的榮譽都是嚴格面向至少是參與過一線行動的人員,愣是挑不出一個發給常浩南。
后來就捉摸著干脆算了,留到科學技術獎評選的時候給個buff。
只不過1997年下半年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如果不是蘭秘書提醒,就連常浩南自己都快把這回事忘了。
當然,按照正常情況,常浩南也差不多該混到一個科學技術獎了,只不過現在帶著buff,可能獎項的級別會更高。
1998年這會,地位超然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沒設立,所以自然不可能拿到。
剩下四個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