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華夏期刊?
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哈羅德教授點擊了論文預覽頁旁邊的下載按鈕。
大概半分鐘后,一個pdf文檔出現在了他的電腦桌面上。
打開之后,他按照習慣,先用最快的速度看了一遍摘要。
“原來是水平集方法相關的文章……看來是跟常教授擅長的拓撲學有關。”
哈羅德的專精方向其實是在高階數值模擬框架上,不過兩相流作為航空航天動力領域繞不開的課題,他作為過去nasa的研究員,耳濡目染之下,很難不對這個領域有些了解:
“難怪他在過去這一年都……”
他一邊這樣想著,一邊直接略過背景介紹的內容,開始閱讀正文。
火炬實驗室發表了一篇材料學的nature論文這件事,基本只有業內人士才了解。
所以,大多數學者對于常浩南這個名字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去年的那次橫空出世。
而一名數學家,在完成了證明龐加萊猜想這種拓撲學領域的終極成就之后,返回去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投入到應用層面,實屬非常正常的操作。
“先設置運動方程,再更新水平集函數……增加一個中間項……”
“為了防止出現斷點,增加粘性項……”
“假設在單元網格上的速度場為u=s2(πx)s(2xy)……”
“……”
最開始,哈羅德只是抱著“讓我來瞅瞅大佬都在研究些什么”的心態,準備隨便看一看。
但是這一看,就輕易停不下來了。
因為從寫法上很像。
都是從過去常用的經典算法出發,先用大概一半的篇幅進行數學推導,然后利用一個典型的算例來驗證新算法相比傳統算法的優勢,最后證明算法在規定的可用區間內收斂。
“f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