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轟炸機怎么搞?
大約兩小時后,飛機終于到達了位于秦省鎬京市的臨潼窯村機場上空。
雖然常浩南是在9月份那次襲擊之后才
國產轟炸機怎么搞?
因此,轟6就是我國唯一能保質保量服役的空基對地武器平臺。
為了保證足夠的射程和威力,kd63的設計原型選擇了更早一些的鷹擊6反艦導彈,因而在攜帶500公斤彈頭的情況下仍然能達到近70公里射程。
而代價,則是彈重達到了驚人的兩噸。
也只有轟6能夠攜帶。
雙向奔赴了屬于是。
原本,這應該是一個機彈配合,相互成就的美好故事。
然而……
時代卻變了。
當轟6h和kd63雙雙完成測試,并最終進入小批量試生產時,時間已經走到了2000年……
盡管這個速度已經比原來的時間線上快了不少。
可惜還不夠快。
就在幾乎同一時間,完全國產化和多用途化的殲11b都要小批量裝備了。
大改之后、多用途潛力拉滿的殲10a也進入了測試最尾聲。
至于當年根本造不出太多、海空軍紛紛求而不得的殲轟7……
如今更是已經淪為了牛夫人。
大量新銳戰術飛機的井噴式出現,也促使航天科工導彈研究院重新撿起來了之前被放棄的中型空地導彈項目,kd88。
而航天科技八院也早就新立項了一個超音速空空空地通用導彈項目。
也就是之前常浩南力推的霹靂13kd13。
這兩個型號都已經進入了靶試的最后階段。
更不用說其它尚處在研發過程中的型號。
總之就是……
幾乎把轟6h的生存空間給擠壓沒了。
但為了保障鎬飛集團的業務,以及華夏國產轟炸機的研發能力不斷檔,還是繼續保持著低速生產狀態,作為一種應急的過渡型號使用。
只能說,一種裝備的前途,不光是取決于研發人員的努力,也要考慮到歷史大環境的發展。
有些原計劃只是用于過渡的裝備,最后把自己過渡成了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