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上剛議完漕運事宜,御史臺的劉御史便捧著笏板出列:“陛下,臣有本要奏。”
司承年抬眸:“劉愛卿請講。”
“陛下登基三年,國泰民安,然皇后娘娘入宮至今,未有子嗣。”
劉御史的聲音陡然拔高,“國本乃社稷根基,臣懇請陛下廣選秀女,充實后宮,以延皇室血脈!”
這話一出,殿內霎時安靜。
幾個曾反對女學的老臣立刻附和:“劉御史所極是!自古母憑子貴,皇后既無所出,自當為陛下分憂,允許選秀!”
司承年握著龍椅扶手的手指微微收緊:“劉愛卿覺得,朕的子嗣,需靠選秀來保障?”
劉御史躬身道:“陛下恕罪!臣并非質疑皇后娘娘,只是皇家血脈不可斷絕。若能多選幾位世家貴女入宮,既能綿延子嗣,也能安撫朝臣,實乃兩全之策。”
司承年忽然笑了,笑聲里卻沒半分暖意,“依愛卿之意,皇后無子,便是失德?需靠別的女子來‘彌補’?”
他目光掃過階下眾人:“朕與皇后成婚三年,情深意篤。子嗣之事,自有天意。皇后與朕還年輕,有的是時間順其自然。”
“陛下!”
另一位御史出列,語氣更為急切,“前朝因無嗣而亂的例子還少嗎?陛下豈能因一己私情,置江山社稷于不顧?”
司承年緩緩起身:“朕的江山,靠的是吏治清明、百姓安樂,不是靠后宮多幾個女子爭風吃醋。皇后主持女學,興農桑,利商賈,功績昭然。爾等不看她為炎國做了什么,只盯著她的肚子,這就是所謂的‘為社稷著想’?”
劉御史被問得啞口無,臉色青白交加。
首輔見御史無話可說,便立即進:“陛下,皇后娘娘為江山社稷已付出巨大精力,若是無子嗣繼承,那所有的努力便難以延續。”
首輔話音剛落,戶部尚書便緊接著出列,語氣懇切:
“陛下,首輔所非虛。皇后娘娘的功績,滿朝文武有目共睹,可這江山終究需要血脈傳承。就算陛下念及與皇后的情誼,不愿納妃,至少也該選幾位才人入宮。將來若有子嗣,便可過繼給皇后,既全了陛下與皇后的情分,也能讓國本得以穩固,豈不是好?”
兵部尚書也上前一步,甕聲甕氣地附和:“臣附議!想當年先皇在位時,后宮雖有佳麗三千,但太子之位最終還是落到了陛下頭上。可見子嗣多寡,關乎國祚延續。就算皇后娘娘暫無身孕,讓其他女子為皇家開枝散葉,將來把孩子交給皇后教養,那孩子身上照樣有皇家血脈,也能認皇后為母,何樂而不為呢?”
幾位年紀稍長的勛貴也紛紛點頭,其中一位侯爺顫巍巍地說:
“陛下,老臣活了大半輩子,見過太多因無嗣而引發的禍亂。當年七王之亂,不就是因為景帝子嗣單薄,才讓那些藩王有了可乘之機嗎?如今陛下正值壯年,若能早做打算,多選些品行端正的女子入宮,哪怕只是為了留下子嗣,將來過繼給皇后,也能讓天下人安心啊。”
更有甚者,一位來自江南的御史直:“陛下,臣聽聞江南有不少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知書達理,更懂得相夫教子。若是能選入宮中,將來誕下皇子,交給皇后娘娘悉心教導,定然能成為棟梁之材。到那時,皇后娘娘既有養子承歡,陛下也有子嗣可繼,這才是真正的兩全其美啊。”
一時間,朝堂上勸進的聲音此起彼伏,那些原本沉默的官員,也紛紛被說動,覺得讓其他女子生了孩子給皇后養,既不傷害陛下與皇后的感情,又能解決子嗣問題,實在是個妥當的法子。
他們一個個眼巴巴地望著司承年,盼著他能回心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