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紫禁城籠罩在一層灰蒙蒙的薄霧之中,慈慶宮的銅制門環還凝著夜露。
天尚未破曉,值夜的太監正呵著白氣給銅爐添加檀香,忽聽得宮道上傳來急促的腳步聲,燈籠光暈里,楊榮、金幼孜二人快步疾馳而至,身上的衣袍沾滿塵土,模樣很是狼狽。
寢殿內的朱高熾被立刻驚醒,還未及披上外袍,就見楊榮踉蹌著撲跪在地,官帽歪斜,露出灰白的鬢角:“太子殿下……”
楊士奇的聲音像是被砂紙磨過,帶著塞外寒風的粗糲:“先帝已于七月十八日在榆木川……”
話音未落,金幼孜顫抖著雙手將一卷明黃的傳位詔書捧過頭頂,詔書邊緣的龍紋暗繡在燭火下泛著微光,朱砂印泥還隱隱約約帶著濕潤的光澤。
殿內空氣驟然凝固。太子妃張妍手中的青瓷茶盞“當啷”墜地,碎裂的瓷片濺在青磚上,驚得宮人們屏息噤聲。
朱高熾只覺耳畔轟鳴,恍惚看見幾個月前父親跨上戰馬的英姿,此刻卻化作楊榮眼底未干的淚痕。
金幼孜與楊榮對視一眼,同時重重叩首,額頭撞在冰冷的地面:“先帝已逝,請陛下節哀!非常之時當以大局為重!”
這聲“陛下”如驚雷炸響。
張妍如夢初醒,鬢角幾顆東珠隨著她跪拜的動作搖晃,聲音帶著哭腔:“陛下!”
宮女和太監們這才反應過來,紛紛跪地,還有人偷偷打量著新君蒼白的臉色——對他們而,朱棣嚴苛的治下如烏云壓頂,此刻不少人倒是盼著新朝能帶來轉機。
朱高熾扶著案幾緩緩起身,深吸一口氣,在張妍的攙扶下穩坐在書桌前,抓起狼毫的手卻在顫抖。
墨汁滴在宣紙上,暈開一片深色,朱高熾定了定神,快速寫下手諭,字跡雖潦草卻力透紙背。寫完后,他從暗格里取出鎏金虎符,虎目鑲嵌的紅寶石映著燭火,仿佛滴著血:“楊榮,你帶著手諭和兵符立刻去調動北城禁軍和五城兵馬司的所有士卒,把住京城九門。”
說罷,朱高熾將虎符重重拍在案上,震得硯臺里的墨汁飛濺。
“張妍。”朱高熾轉頭看向妻子,目光中藏著只有他們能懂的暗號,“立刻通知張武,讓他即刻按命令行事,動作要快。”
張妍心領神會,福了福身匆匆離去,裙擺掃過滿地瓷片,發出了細碎的聲響。她知道,丈夫是要讓她的弟弟張武率錦衣衛,對宮中與漢王有往來的人展開雷霆行動。
接著,朱高熾又伏案疾書寫下兩張手諭。朱瞻基早已候在一旁,接過父親遞來的信紙,小心翼翼地用楊榮帶回的印信蓋章。
年輕的皇太孫捧著印璽的手微微發抖,卻精準地將“皇帝之寶”按在絹帛上。
朱高熾叫來近侍太監王淮,將密令塞進他袖中,聲音低沉而冰冷:“要用最快的速度把這兩張手諭交到趙震、趙理兄弟二人的手中。若有人阻攔,無需請旨,就地格殺!”
王淮鄭重地點頭,轉身消失在宮門之外。慈慶宮內,燭火搖曳,新帝凝視著案頭尚未冷卻的硯臺終于意識到,父親征戰一生的背影已然遠去。而他即將獨自面對波譎云詭的朝堂,扛起大明江山的九州萬方。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卯時三刻,慈慶宮的銅漏滴答作響。朱瞻基一身玄色軟甲,腰間佩劍還未完全系好,便匆匆跪地領命。
朱高熾望著兒子那張年輕堅毅的臉龐,恍惚間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率軍死守北平城時的模樣。
“萬事小心。”皇帝的聲音沙啞,伸手替朱瞻基整了整歪斜的護腕,掌心殘留的溫度仿佛要將半生的謹慎都傳遞過去。
待朱瞻基的腳步聲消失在長廊盡頭,朱高熾重重跌坐在蟠龍椅上。鎏金扶手硌得他發疼,卻比不上心口的鈍痛。
“去,把所有人都叫來。”他朝近侍揮了揮手,目光掃過空蕩蕩的殿宇,那些曾被父親訓斥的畫面突然在眼前閃現。
半柱香后,慈慶宮正殿擠滿了人。朱高熾的妃嬪們攥著帕子,手指在絲綢上絞出細密的褶皺;十多個子女垂首而立,最小的女兒偷偷往母親身后縮了縮。
”先帝已經駕崩。”朱高熾聲音像從胸腔最深處擠出來一樣,驚得殿內燭火猛地一跳,”現在是最關鍵的時刻,誰踏出慈慶宮半步,休怪我不念夫妻情、父子恩!”
朱高熾猛地拍案,震得案頭《皇明祖訓》滑落,泛黃的書頁嘩啦啦翻卷,如同注定的宿命般停留在“國不可一日無君”那一頁。
與此同時,紫禁城內正上演著驚心動魄的一幕。張武率領的錦衣衛如同黑色潮水,涌入各宮偏殿。當繡著金線蟒紋的飛魚服出現在永和宮時,正在梳妝的宮女李敏兒手一抖,胭脂盒摔得粉碎。
“帶走!”
校尉們如鷹隼般扣住她的手腕,從她柜中搜出半塊刻著“漢”字的玉佩信物。而在隔壁鐘粹宮,三個小太監蜷縮在墻角,他們傳遞消息用的密信藏在佛像底座的夾層里,卻抵不過錦衣衛嫻熟的搜查手法。
這場抓捕如同精準的外科手術,三十五個與漢王有關聯的宮仆被迅速肅清。
朱高熾深知人心惶惶的危害,當即命人在各宮門前張貼黃榜,朱批大字龍飛鳳舞:“首惡已誅,余者不究!”
慈慶宮的太監們舉著銅鑼奔走相告,聲音里帶著討好的意味:“新皇仁慈!新皇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