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月進展帶著文雅的效-->>率。
她利用才名和父親杜如晦默許的人脈,
搜尋“有真才實學(xué)、不守舊、肯做事”的人。
她親自拜訪,辭懇切,描繪李恪“有教無類、格物致用”的藍圖。
王孝通,老算學(xué)博士,精通算學(xué),不善鉆營。
聽到“算學(xué)致用”、“傳道于黎庶”,他渾濁的眼睛亮了,立刻點頭。
孫娘子,五十多歲,經(jīng)驗豐富的穩(wěn)婆,懂些草藥。
一聽教娃娃“洗手防病”、“認得救命草”,她拍大腿答應(yīng):“成!這活兒積德!”
幾位落第寒門秀才,學(xué)問扎實,家境貧寒。
杜明月許以溫飽束脩和“教化蒙童”的體面,他們成了啟蒙先生。
恪記工坊幾位頂尖老師傅,識圖紙,懂度量衡。
李恪親自說動,答應(yīng)抽空教“看圖”、“量物”。
開學(xué)日,陽光格外好的清晨。
一百多個孩子,六歲到十二歲不等,
被父母或管事領(lǐng)著,怯生生聚集在灰色平房前。
大多是恪記工匠的孩子,小臉干凈,穿著統(tǒng)一發(fā)放的粗布新衣。
還有十幾個附近窮孩子,衣服打補丁,眼神同樣忐忑又充滿好奇。
李恪親自站在門口迎接。
沒有繁文縟節(jié),大手一揮:“進去!找位置坐好!”
孩子們涌進教室。
里面沒有矮幾蒲團。
一排排刷清漆的木頭桌椅!
桌子前面略高,后面略低,形成斜面。
椅子不高不矮。
窗戶巨大,陽光毫無阻礙傾瀉進來,亮堂堂。
“椅子坐著真舒坦!”
“桌子是斜的!東西不會滾!”
“好亮啊!比俺家堂屋亮!”
孩子們小聲驚嘆,小心摸著光滑桌面,新奇地坐下。
王孝通和一位張姓寒門秀才走上講臺。
看著下面一張張緊張、懵懂、純凈又渴望的小臉,
兩位先生心里的忐忑化作了沉甸甸的責任感。
張秀才拿起一本墨香的《平民識字課本(第一冊)》。
紙張普通,裝幀簡單。
第一頁,清晰大字配著線條簡潔的圖畫。
“來,孩子們,”張秀才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激動,
“跟我念——人!”
他指著書上站立的小人圖畫,又指著字。
孩子們仰著小臉,茫然,努力模仿先生嘴型。
“人!”聲音稀稀拉拉,怯生生。
“大點聲!人!”張秀才提高音量。
“人!”聲音匯聚,響亮了一些。
王孝通指著另一個字和畫著嘴巴的圖:“口!”
“口!”稚嫩童音響起。
張秀才指向圖畫里伸出的手:“手!”
“手!”
一遍,又一遍。
從膽怯遲疑,到整齊洪亮。
三個最簡單的字,像原始音符,在空曠明亮的水泥教室里回蕩。
“人!”
“口!”
“手!”
李恪站在教室巨大的窗戶(暫用透光油紙)外。
陽光勾勒他挺拔身影。
隔著窗紙,他清晰聽見里面越來越整齊、響亮的讀書聲。
那聲音,像破土的嫩芽,帶著原始堅韌的生命力,
沖破水泥墻壁,掠過喧囂工地,飄過新翻泥土,
飄向金碧輝煌又壁壘森嚴的長安城。
聽著這稚嫩卻充滿力量的聲音,
李恪胸膛里那顆現(xiàn)代的心劇烈跳動。
他仿佛看到了無數(shù)雙渴望知識的眼睛。
他緊緊握拳,指甲幾乎嵌進掌心。
他猛地轉(zhuǎn)頭,看向身旁同樣眼眶微紅的杜明月,
聲音沉穩(wěn)有力:
“明月姑娘!啟蒙只是第一步!
教材第二冊,立刻準備!加入簡單算數(shù)!
那些口口相傳、能救命的農(nóng)諺、天氣歌謠,整理進去!
我們要教的,是真正能活命、能立身的本事!”
這簡陋灰屋里的第一聲讀書,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
激起的漣漪剛剛擴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