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姨母同劉大人只是寒暄,誰知劉大人卻在姨母的詢問之下,談起了林氏與魏亮。
    “經查,那林氏確出自永嘉。然她并非十年前自永嘉遷來樂清,而是于十五年前,便已銷了良籍,改作樂籍,遷入杭州府。”
    “這么說,這林氏果然不是良家。”
    容氏冷笑道:“必是有人在十年前將她贖出,而后又花錢動了手腳,抹去了杭州那段不堪,只說她是自永嘉遷入樂清。”
    那花錢之人是誰,不而喻。
    怪道當初蘇建榮非要挪用長姊所剩無幾的嫁妝不可,原來營生只是幌子,給人改頭換面才是真。
    “那魏亮呢?可有何發現?”
    容氏繼續問道。
    劉大人搖頭:“并無其人。林氏舊居村落本就寡小,我細細翻檢簿冊,亦不見有魏姓人家。”
    此時,蘇螢想起昨日福寶脫口之,忍不住起身,朝劉大人又行了一禮,道:“劉大人,您說您查遍了林氏原籍村莊所有人家?”
    劉大人點頭:“正是。”
    “那么劉大人可曾記得,那村中可有一戶自邊關而來的人家,或是從關外而來?”
    見姨母與劉大人眼中皆帶著疑惑,蘇螢索性將昨日之事一并告知。
    “聽福寶話中之意,那魏亮必不是關內人。既然劉大人說村中并無魏姓人家,要么他與林氏確有淵源,只是改換姓名。要么他確實姓魏名亮,卻與林氏并無血親。”
    劉大人聽后,覺得極有道理,沉吟片刻,若有所思道:“如我記得不錯,村里并無外來戶遷入,只不過,”
    劉大人似在斟酌,他頓了頓,終是開口道:“倒是有那么一戶,曾收養過一個男娃,似自北地而來。”
    容氏與蘇螢齊聲問道:“此人今在何處?”
    劉大人眉頭微蹙,道:“此人于十五年前殺了林氏唯一兄長,趁夜逃遁,至今未有歸案。”
    聞,蘇螢與姨母俱是一怔。蘇螢畢竟年少,涉及人命之事,終是難以開口,只聽得耳邊姨母的聲音帶顫道:“我曾多次問過父親,他到底許了蘇建榮何等好處,才使得螢兒上京,若是,”
    容氏話說一半,終是咽了回去。她怎能當著螢兒的面說,她的外祖為了讓她避婚上京,而包庇一樁人命。
    心明眼亮的劉大人自是看出容氏面上難色,寬解道:“待我回去再細查一番,此等事須憑實據,未見真憑實證前,一切揣測皆屬妄,不可輕下論斷。”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