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上,頭發花白卻腰桿挺直的陳立人教授,正用略帶沙啞卻充滿力量的聲音講述著龍國航空航天的奮斗史詩。
他是龍國航空航天工業的活化石,是參與過從“殲-01”蹣跚起步到“殲-20”翱翔藍天全過程的奠基人之一。
此刻,他不再是單純的教授,而是一位歷史的講述者,一位精神的傳承者。
“同學們,我們曾經連一顆像樣的螺絲釘都要看人臉色。
漂亮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高科技領域,尤其是航空航天尖端技術上,對我們實施了嚴密的封鎖和禁運。
圖紙,不給!
核心部件,禁售!
關鍵技術,想都別想!
他們就是要用這無形的鎖鏈,扼住我們騰飛的咽喉!”
陳教授的聲音時而低沉凝重,描繪著那段篳路藍縷、受制于人的艱難歲月;
時而又激昂澎湃,講述著龍國航空人如何憑著“兩彈一星”精神,自力更生,在重重封鎖中殺出一條血路。
講到動情處,他眼中閃爍著淚光,拳頭不自覺地握緊。
臺下的學生們,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上寫滿了專注、憤慨、激動與自豪。
他們隨著陳教授的講述,時而揪心地屏住呼吸,仿佛置身于當年簡陋車間里攻關的緊張氛圍;
時而又忍不住低聲歡呼,為每一次技術突破、每一次試飛成功而心潮澎湃。
整個階梯教室彌漫著一種濃烈的愛國情懷和奮發圖強的決心。
“所以,同學們!”
陳教授話鋒一轉,目光掃過全場,帶著殷切的期望,“我們今日能站在這里,能擁有‘威龍’這樣的國之重器,靠的不是施舍,不是運氣!
靠的是無數前輩的犧牲奉獻,靠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的是”
他頓了頓,似乎想到了什么,抬手看了看腕表。
一個念頭閃過:此刻,在龍騰展覽中心,那場匯聚世界目光、關乎國家榮譽的巔峰對決,應該已經開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