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字,像兩把重錘,狠狠砸在吳振邦心上。
他臉上最后一點因軍區烏龍而殘留的無奈瞬間蒸發,只剩下屬于一個總工程師的凝重。
他身體微微前傾,十指交叉抵在鼻梁下,陷入短暫的、高速的思考。
“材料,”
吳振邦終于開口,聲音沉靜,“在運來首都之前,核心部分已經緊急分拆,委托國家材料研究院同步解析。
那邊剛傳來初步消息,幾種關鍵復合材料的分子結構建模有突破跡象。
但材料完全解析、復制,最樂觀,三個月。”
他頓了頓,像是在評估一座座險峻的技術山峰:“機體設計、飛控系統、引擎核心數據、隱身涂層機理
整個系統的逆向工程、圖紙復原、數據驗證
集中所有力量,最極限的速度,一年。”
他抬起頭,迎上趙明哲銳利的目光,清晰地吐出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時間節點。
“量產線落地、工藝成熟、品控穩定要拿出能交付用戶、形成可靠戰斗力的成品。
最快,三年。第一批交付五年。”
吳振邦說完,辦公室里陷入一片沉重的寂靜。
五年。
在國際軍火市場瞬息萬變的棋局上,這幾乎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漫長周期。
他等待著,準備看到趙明哲眼中燃起的希望之火被這盆冷水澆滅。
甚至預感到那份承載著無數民生希望的“絕密”訂單文件,即將被無奈地塞回公文包深處。
然而,趙明哲緊繃的肩膀,卻以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松弛下來。
他甚至長長地、如釋重負地吁了一口氣。
“五年?”趙明哲重復著,搖了搖頭,語氣帶著一種奇異的輕松,“老吳,那幾個已經到訪和正在路上的代表團,他們的原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