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大家各抒己見。
不過樣板有限,以及我軍對敵人并不是很了解。
沒交過手,經驗很少……無法制定出有效的戰術。
然而就在大家愁眉苦臉的時候。
林天站起來說道:“其實,我之前在留美的時候,對美軍有一定的了解。”
“他們的特點好很明顯:火力密集、機動迅速、依賴后勤。”
“所以,-->>我們可以針對以上這些特點進行探討戰術。”
“如果是這樣……”
大家開始探討起來。
“核心是‘運動戰’,然后以‘陣地戰’和’游擊戰’為輔的戰術體系,這是我軍最大的優勢……”
“沒錯……”
隨后,討論進入了白熱化,你一句我,我一句的十分激烈。
最終探討出以“運動戰”為主,打“近戰、夜戰、迂回包圍戰”。
以此來規避美軍火力優勢、放大自身靈活機動的特點。
敵人擁有絕對的空中、炮兵和坦克火力優勢,遠程交火志愿軍傷亡會大幅增加。
因此會議明確“拉近交戰距離”,通過隱蔽接敵,比如利用地形摸進、偽裝潛行。
將戰斗距離壓縮到百米內甚至貼身肉搏,讓美軍的飛機、大炮難以精準打擊。
讓敵人擔心誤傷己方。
同時發揮志愿軍輕武器的優勢,比如步槍、沖鋒槍、手榴彈等,以及拼刺技能的優勢。
另外,美軍依賴雷達、照明彈和空中偵察,但夜間視野受限、空中支援效率大幅下降。
我軍可以“以夜戰為主”,白天隱蔽休整、構筑簡易工事,夜間發起進攻或轉移等方式。
通過夜暗掩護部隊機動、穿插,避開美軍白天的火力封鎖,實現“夜間殲敵、白天固守”的節奏。
“哈哈,這個辦法好……”
“對了,美軍的作戰依賴‘線式防御’和后勤補給線,且部隊機動多沿公路展開,側翼防護較弱。”
“我們可以用迂回穿插戰術……”
以輕裝步兵為主,不配重武器以加快速度。
繞到美軍側翼或后方,切斷其退路和補給線,形成“包圍態勢”。
再集中兵力殲滅被圍的美軍部隊。
“不錯……對,這應該作為指揮戰術核心。”
“不過,我們應該豐富戰術,比如陣地戰和游擊戰配合,構建多層防御。”
經過一系列討論后,大會最終商議后決定。
初期以運動戰為主“若運動戰無法徹底擊潰美軍,需轉入陣地防御”。
明確“依托地形構筑簡易工事”,如防空洞、交通壕、反坦克壕。
利用半島多山、多林的地形,削弱美軍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沖擊。
隨著戰場膠著,還可以進一步發展出“坑道戰”,將陣地戰從“平面防御”升級為“地下立體防御”,抵御美軍的飽和火力轟擊。
會議還確定了“派小股部隊,比如偵察兵、游擊隊等兵種深入美軍后方”。
主要任務包括破壞美軍的公路、鐵路、橋梁、切斷后勤補給,襲擊美軍的兵站、倉庫、機場等方式削弱其持續作戰能力,捕捉美軍俘虜獲取情報。
同時牽制美軍兵力,讓美軍不得不分兵防守后方,無法集中力量在前線與志愿軍主力對抗。
部長這時候站起來說道:“我認為最關鍵的是:兵力集中與分散結合、速戰速決之間的轉換方式。”
“比如,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美軍單支部隊火力強,但若分散部署則防御薄弱。
避免與美軍大兵團正面硬拼。
而是通過隱蔽機動,將我軍優勢兵力,集中3-5倍于敵的兵力,投入到美軍的薄弱環節。
比如側翼、孤立據點。
快速殲滅小股美軍,積小勝為大勝,逐步消耗美軍有生力量。
同時,避免持久戰。
因為,我軍后勤補給能力遠弱于美軍。
禮拜攻勢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在美軍援軍、火力支援抵達前,迅速殲滅被圍之敵。
然后立即轉移或休整,避免陷入與美軍的長期對峙,減少自身因后勤不足導致的傷亡。
整個作戰計劃十分的詳細和周全。
林天十分驚嘆首長們膽大心細。
咕嚕嚕……
會議驚喜了大半天,不知不覺中,大家肚子也餓了。
首長正準備喊警衛員為大家送餐。
林天直接站起來說道:“首長,不用了,我有好東西跟大家分享……”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