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對聯(lián)?”王永吉盯著馬超興和胡德帝的眼睛問。
馬超興見周圍沒有其他人,低聲對著王永吉說道:“上聯(lián)是:地振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
“下聯(lián)呢?”王永吉再次詢問。
“下聯(lián)是:門朝大海,三合河水萬年流。”胡德帝回答。
“地振高岡門朝大海”王永吉默念幾遍后對著二人拱手施禮,“好一副聯(lián),本督記下了。”
“還有一件事,”馬超興朝著王永吉說道:“我們不想拋頭露面,所以希望總督大人不要在塘報里提及我們的名字,只說是城中百姓不堪建奴欺壓,趁亂起事即可。”
“本督答應(yīng)你們!”王永吉又一次舉起了酒杯。
酒席過后,王永吉親自送二人走出營帳。
回到帳中,王永吉拿起紙筆開始給朝廷寫公文。
這份公文雖然很長,但是沒有提及馬超興和胡德帝的名字,只寫了兩人的姓氏。
他之所以這么做有兩個原因。
一是對方主動要求,他不能當(dāng)著面答應(yīng)背后毀約。
二是這些人確實不能讓朝廷知道。
被朝廷知道后,朝中的兩種人會發(fā)出兩種聲音。
支持他的人會說平遼大軍深得民心,百姓自發(fā)組織起來反抗建奴。
反對他的人會說這是永吉的反間計,這些人是他安插的奸細。
話看似是好話,但是在朝中某些人的嘴里說出來就不是好話了。
他們會用各種方式暗喻王永吉能在錦州城內(nèi)安插奸細,就能在京師,在皇城安插奸細。
崇禎知道后,還能安心睡覺嗎?
當(dāng)然了,崇禎不一定信。
但是信與不信都會讓崇禎心生芥蒂,以后王永吉一旦犯錯,都極有可能失去崇禎的信任。
所以王永吉決定先瞞下去。
反正朝廷無法查證。
崇禎二十三年九月初十,將寫完的公文遞給信使,囑咐他們連夜送往京師。
錦州距離京師約有九百里。
由于早就在后方設(shè)置了驛站,所以消息僅用了兩天便送到京師。
九月十二的下午,崇禎正在為錢的事發(f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