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元月30日,孫承宗帶著戰時大本營和新軍抵達了京城北郊。雖然內閣幾位學士已經帶著百官出城迎接了返回的勝利之師,但崇禎依然換上了便服跑出城外,在北郊大營內先同孫承宗等戰時大本營官員碰了次面,商議了下如何舉辦凱旋儀式的事務。
雖然內閣大部分成員都反對讓軍隊入城舉辦什么凱旋儀式,他們一是擔心這只上過戰場的軍隊入城后會騷擾京城百姓;二來他們則是希望能夠淡化這場勝利,從而避免抬高軍隊和皇帝在百姓心中的聲望。
不過回京后一直沒什么動作的崇禎,卻給了這些官員們一次迎頭痛擊。他以快刀斬亂麻的速度作出了決定,繞過了內閣,讓內務府和北京市政廳聯手操辦了入城凱旋儀式。
二月一日,從前線返回的各支軍隊被分成了七只隊伍,從德勝門入城,然后繞紫禁城一周,通過東西長安街,再從德勝門返回北郊大營解散隊伍,以表示軍隊已經完成了出征的任務,將他們的指揮權交還給了朝廷。
不管是新軍也好,還是御前親軍和其他明軍也罷,大軍得勝歸來入德勝門夸耀軍功的凱旋儀式,也已經是上百年沒有舉行過的了。
雖然萬歷年間也有三大征的勝利,但因為都是邊軍立下的功勞,和京軍沒有什么關系,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入京的凱旋儀式了。
這一次卻不同,在京營基礎上建立的新軍和御前親衛改編的近衛軍,都可算是京城出身的軍隊。當他們返回京城之后,京城之中參與這場凱旋式,向**軍士歡呼的百姓,可謂人山人海。
平生第一次接受如此歡迎的大明軍士,自然努力挺起了胸膛,竭力將自己最為勇武的樣子,表現在這些京城百姓面前。寬闊的街道兩側,一些百姓笨拙的揮舞著市政廳發下來的紅色小旗。而大部分沒有獲得旗幟的百姓,則激動的揮舞著他們能找到的各種能飄動的物品,比如女子的手帕、身上的圍巾一角等等。
站在承天門上觀禮的崇禎和文武官員們,他們所見的軍隊卻同百姓眼中的軍隊大有區別。沒能將分列式、鵝步、近代軍服弄出來,朱由檢覺得下面通過的明軍總是缺少了幾分氣勢。
而站在他右邊的孫承宗等**謀部官員,對于下面經過的明軍,都覺得軍容齊整,算是大明少有的強軍了。
站在崇禎左手的內閣及六部官員們,卻對下面這些軍人有些心生忌憚。這樣一只不能掌握在內閣和文官手上的軍隊駐扎在京城,對于他們來說,總感到有種莫名的壓力。以前京營雖然沒什么戰斗力,但是有文官控制的戎政府管束著,所以大家晚上都可以睡的很安穩。
然而今日,下面這只軍隊他們根本無從插手,這只軍隊也只聽從于**謀部和皇帝的命令,要是京中真出了什么事,到時候說話算數的豈不是成了**謀部的這些武人,這實在有些讓他們難以接受。
聽著下面一群群軍士經過承天門時,不斷向城樓高喊萬歲的聲音,不少人的臉色就更黑了。而在某些官員的眼中,長安大街上被拆除的兩道宮墻,就像是兩張巨大豁口,實在是難看的要命。
不過第一次看著東西長安街全貌的朱由檢卻并不這么看,他覺的拆除了宮墻之后,眼前的風景倒是頗有幾分后世天安門廣場的風采了。
朱由檢不停的向城樓下方經過的部隊揮手,這為他迎來的更大的歡呼萬歲的聲音。孫承宗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思考了許久,覺得自己應當作出一項決定來了。
京城以內針對他的風暴,孫承宗自然不會是一無所知的,他在朝中的門生故吏早就將這些變故寫信傳達給了他。
對于一些官員們想要將他趕下參謀**的位置,孫承宗對此并沒有感到過于憤怒,作為一名文官,他對于朝中那些同僚的擔心和提防也是早有準備的。畢竟這并不是他經歷的第一次,被朝中同僚猜忌而想要解除他的軍權。
作為天啟最為信任的老師,當日他受命出關恢復關外防線,也是關外的局勢才開始穩定下來,朝堂上便有人擔憂他的權勢過大,帶兵返京逼宮搞清君側,便天天在天啟面前上書攻擊他,在朝中掀起了偌大的風波,最終以他主動辭職而平息了朝中的爭議。
當然,當時正是黨爭最為激烈的時候,所以魏忠賢不放心他這個掌握了兵權的東林黨人。而現在京城之內卻還算平靜,并沒有鬧到朝堂上兩派官員勢不兩立的地步。只要他不愿意,并不需要再次主動請辭。
但孫承宗卻不愿意被這些同僚拿封賞爵位來惡心自己,作為大明朝進士出身的文官,沒人會看得起爵位的封賞。畢竟成了勛貴之后,他的家族從此就很難在科舉中出人頭地了,文官和勛臣是不會相容的。
好比王陽明成為新建伯之后,他家的文脈就算斷了。一代心學宗師,子孫卻無人能夠繼承他的學問的,這對于大明的文人來說,無疑是一場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