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作出的對于西南平叛事務的決定,并讓宮內和錦衣衛同內閣選派人員一起前往西南調查販賣平民為奴案的意見,在內閣會議上提出之后,除了張瑞圖提出了一些反對意見,其他人并沒有進行堅決的反對。
討論完了這一急務之外,黃立極就代表內閣向崇禎匯報了,討論了大半年后終于定下來的督撫分區調整方案。
10個總督區,29個巡撫區,取代了原先管轄地域混雜的督撫轄區。此外,39名封疆之臣和**六部、內閣44名侍郎以上的大員,一起組建了國務委員大會,取代了此前內閣和六部高官議事的非正式會議。
如此一來,**和地方到省一級的體制,總算理出了一個頭緒來。原先決定國家大事的正式場所,也從朝會轉向了國務委員大會。內閣依然領導著整個大明官僚體系,但是國務委員大會卻成了這個體系的另一個頭領。
從方案的表面上看,國務委員大會的成立,加強了**對于地方的控制權,內閣對于大明官僚體系的領導權力。但是,從實際上看,國務委員大會同樣具有限制內閣權力無限擴大化的功能。而位于國務委員大會和內閣之上的皇帝,同樣加強了對于整個官僚體系的控制能力。
雖然內閣的不少成員同樣看到了這一點,但是出于對加強內閣權力的誘惑,這份方案終究還是在內閣全數通過了。
朱由檢聽完了黃立極的匯報之后,只是沉默了片刻,便點頭說道:“這份方案總體上把握的還是不錯的,也許在細節方面有那么一些瑕疵,但是朕以為可以先頒布下去,在方案推行的過程中,對不合適的部分進行調整,也就可以了。
不過國務委員大會組建之后,各地督撫的權力也就有了不小的提升,一旦這個位置坐上了庸碌無能之輩,對于目前的改革來說就是一個災難。
所以朕希望內閣能夠趁著今年吏部京察的機會,對督撫一級的官員進行嚴格的考察。對于才不稱位,道德敗壞的官員,一定要調離督撫的位置。
今后對于督撫一級的官員任命,不能再以資歷作為決定條件,政績和能力要作為第一要素。另外,關于督撫的任命和撤換,必須要經過內閣全員的討論和朕的批準,不管是朕也好還是內閣也罷,都不要擅自決斷?!?
黃立極、郭允厚等內閣大臣,立刻出聲表示了對于皇帝這個表態的支持。畢竟人事任命的權力本就是屬于皇帝的,內閣和其他文官最多也就是推薦幾個候選人而已。
不過對于崇禎來說,死死抓住人事任命的權力其實沒有多大作用,這些文官們過去百多年來一直想方設法同皇權做斗爭,想要把人事任命的權力奪過去。因此文官們天才的發明了廷推的方式。
所謂公推二或三人,由皇帝取決任用,表面上看是選賢薦能,以為國用的善政。但是因為文官們沒有直接任命某人的權力,因此在公推之時自然不會撕破臉,皇帝若是不任用,推舉的力氣就算是白費了。
因此很快公推就成了論資排輩,一團和氣的舉薦方式。只要官員的資歷到了,某個地方有缺就能推你上去,至于這個官員適不適合這個出缺的官職,基本上沒人會在意。
而對于皇帝來說,能夠掌握幾十名官員的才能和經歷,已經算是相當出色了。想要了解每次被推薦上來的官員是不是適合出缺的人員,實在是一件相當繁瑣和麻煩的事情。畢竟大明的吏部不是后世的組織部,對于每個官員的過往經歷并沒有記錄的這么詳盡,甚至于你都不知道記錄者究竟有沒有核實過自己的記錄是否是真實的。
考慮到這一點,崇禎想要讓內閣對人事討論負起責任來,自然就要給予他們一定的權限,因此適當的放出一些人事討論的權力,也就是不可避免之事了。
對于同僚們的反應,張瑞圖并沒有多大的認同,隨著黃立極坐穩了首輔之位后,擴大后的內閣很快就形成了以黃立極、徐光啟、郭允厚為首的格局。
作為原本內閣的二號人物,張瑞圖一下跌落到了三人之后,幾乎和施鳯來等人的地位相仿。這種地位上的落差,自然是讓他難以認同這場改革的。
首輔負責制,更是基本切斷了其他閣臣同皇帝的聯系。就這點上來看,張瑞圖認為這樣的改革只會造成權臣的出現,對于大明和文官集團來說都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張瑞圖也從原本的中立派開始慢慢轉向了保守派,甚至于開始同李標、錢龍錫等東林領袖交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