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為,這些陜西的鄉紳也不是鐵板一塊,朝廷派出官員的目的,雖然是要讓他們退回土地,好平息那些返鄉災民的不滿,但是我們對于這些鄉紳的處置方式,也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
各位先生應該都知道,陜西地方廣闊,但是除了關中平原之外,其他地區都是缺乏水源的丘陵高原區域。如果我們要改變陜西靠天吃飯的農業,就必須要在陜西全境開展新建各種小型的水利設施,而這些小水利設施光靠朝廷來投入,顯然是難以完成的。
這樣一來,由當地鄉紳領頭,地方百姓出力,朝廷給予一部分補貼的水利興建模式,才是最為符合陜西當地民情的。現在如果我們將這次事件的責任和損失完全推到地方鄉紳身上去,除了激化當地百姓和鄉紳之間的對立情緒,打擊這些鄉紳對于朝廷的信任之外,也會讓大部分鄉紳降低領導當地百姓進行水利建設的熱情。
那樣的話,也許我們在短時間內安撫和穩定了陜西地方上的民眾,但是從長遠看,朝廷將會失去對于陜西地方上的控制。沒有了這些地方鄉紳的支持,朝廷就無法通過他們對地方上進行統治和管理,這同樣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所以,在確定了要將陜西士紳侵占的土地退回給災民的目標同時,我們也需要制定一個如何讓士紳退回土地的計劃。”朱由檢對著黃立極坦白的說著心里的想法,這讓包括黃立極在內的閣臣們都感到有些放松和驚奇。
皇帝沒有一**將這些陜西鄉紳打死,算是讓他們松了口氣。畢竟他們致仕之后同樣也是地方上的鄉紳。要是因為買了幾塊災民的土地,就要被朝廷重重處罰,他們心里也還是有些同情的。
而讓他們感到驚奇的是,皇帝居然這么快想到了一個計劃,想讓那些士紳乖乖退出土地。這在他們看來,基本上是屬于無解的難題。雖然士紳階層在大明,都屬于讀過書的精英人士,但并不代表他們不喜愛錢財。
老實說,在世風日下的今天,視財如命品格低下的劣紳,在地方上才是主流。以朝廷的強權壓制下去,說不定這些劣紳還會顧忌一二,不得不退還土地出來。如果朝廷想要和他們講大道理,十之八九是得不到回應的。
而這還是因為,這次的事件是發生在陜西這個比較貧窮的西北地區,朝廷的權力在當地還有一定的威信,而地方上的鄉紳勢力也不大,所以內閣敢于使用強制力對付那些地方士紳。若是這事發生在江南地區,黃立極恐怕就不敢拿出這種態度了。
因此當皇帝提出要不搞一刀切的處置方式后,內閣的諸位閣臣頓時都把目光轉向了他,想要聽一聽,皇帝究竟是一時的異想天開,還是真的胸有成竹。
比如黃立極聽完之后,便立即向皇帝追問道:“陛下可是有什么初步計劃了么?還請說出來讓臣等學習一二,臣等現在除了強制鄉紳退回土地的辦法外,可真是有些一籌莫展了。”
朱由檢先是在心里理了理想法,才張口說道:“那好,朕就先給各位先生來個拋磚引玉,請先生們聽完之后,也討論一下,這方案還有沒有差錯。
不過在說方案之前,朕要先說一說,朝廷在這次事件中想要打擊的對象是誰。本次沖突事件的起因,還是在于陜西地方士紳侵占地方外出流亡災民的土地引起的。沒有這個緣由,就算王自用和高迎祥兩人能力再出眾,也不會有亂民跟從他們起事,他們也就只能做個山大王而已。
所以,明面上陜西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王自用和高迎祥煽動災民**,各地亂民紛紛響應,大有糜爛全省,并殃及鄰省的危險。
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亂民,不過是返鄉的災民因為耕地被奪而自發組織起來的農民團體。只要朝廷開出的方子能夠讓他們消氣,又能夠替他們逃回自家的田地,那么這些亂民就會自動散去。而沒有了亂民的呼應,王自用和高迎祥不過就是兩個勢力大一些的山賊團體而已,只要地方官軍用心一些,就能將他們擒拿下來了。
所以,在解決叛軍之前,我們就要先解決各地災民的問題。而想要解決各地災民的耕地問題,就是要先解決當地鄉紳侵占土地的問題。
而想要解決當地鄉紳侵占土地的問題,我們就要先弄清楚當地的鄉紳對于朝廷的態度究竟是什么?以朕看來,這些鄉紳的態度不過有三。
第一類是親近朝廷的鄉紳勢力,雖然他們也侵占了土地,但是卻并不是出于巧取豪奪,是在災民無法在本地存活下去時,用低廉的價格收購了這些外逃災民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