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下面這群試圖以沉默將這個場面混過去的官員,朱由檢不由冷笑著說道:“諸位的圣賢書真是讀的不錯啊,倘使我太祖高皇帝復生于地下,聽到諸位替這些忤逆不孝之子孫開脫,玷污了他的名聲,恐怕得再氣死過去一次。”
聽到崇禎這么大的帽子扣下來,殿內的官員都是臉色大變,紛紛跪下向皇帝自我辯解道:“太祖神武之姿,掃蕩群寇,平定天下,開我大明一朝之基。臣等欽佩莫名,對于太祖只有尊重敬仰之心,怎么敢出玷污太祖的名聲。
正因為臣等敬畏于太祖功業,所以才不敢將刑罰加于傳承太祖血脈的親藩宗室身上,臣等忠誠于大明之心,天日可鑒,還請陛下明察。”
由剛開始的七嘴八舌,到后來的眾口同聲,看著下面跪著的一片官員,朱由檢算是明白什么叫做孤家寡人的意思了。
不過他既然已經開了頭,自然也就沒有打算就此退縮。如果不能破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條大明官員心里的潛規則,他就無法對宗室、勛戚和士紳階層動手,土地改革也就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朱由檢也知道,若是和這些官員辯論經義,來否定這條潛規則,估計下面隨便找個人出來,都能將他辯的啞口無。因此,他便毫不猶豫的抬出了太祖朱元璋來打壓這些官員。
“…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朱由檢一口氣背出了大半篇《諭中原檄》,下跪的眾人正若有所思的時候,朱由檢已經怒不可遏的說道。
“我太祖高皇帝,本淮右一布衣,因北元暴虐,見生民離亂,方才毅然起兵,與我一眾漢家英雄反抗暴元。太祖起兵之時,心中只有北逐胡虜,拯生民于涂炭,復漢官之威儀之想法,何嘗有為子孫立不世之基業之雄圖?
是故諭告中原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其體之!
我太祖高皇帝乃是:志在逐胡虜,除**,使民皆得其所。方才得到天命所鐘,開創我大明一朝。而非是,得天命而起兵,方才有此天下。
你們都睜開眼睛看看,這些宗藩們干的好事,劫掠民女,搶奪民財,無辜而殺傷人命…這些人除了投胎的時候找了個好時機,他們究竟有什么資格可以稱得上是太祖的子孫?
身為太祖之子孫,卻無視太祖建國之志向,反倒是學起了暴元殘害民眾的這一套,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忤逆不孝?
諸位飽讀詩書,可謂滿腹經綸,若是有人沒有按照禮制守孝三年,你們便要說此人乃是不顧人倫的禽獸之類。而今日,對于這些公然踐踏太祖高皇帝志向,玷污太祖名譽的宗藩,你們卻要為他們求情來了。
朕實在不知,諸位的道德標準到底是什么?也不清楚你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忠孝治國,究竟是個什么治國之法。”
崇禎的叱呵聲停下之后,文華殿內依然還是一片寂靜,不過和剛剛不同的是,這些官員現在的沉默,是處于慌亂之中的手足無措,而不是有底氣的對抗。
被眾人矚目的劉宗周,欲又止了數次,終究還是沒有出聲。他雖然為人有些迂腐,但卻并不是那么愚蠢。當皇帝搬出了洪武太祖的論來反對八議后,任何辯白都只會讓他的名譽受損。
既然皇帝沒有點他的名字回答,愛惜羽毛的劉宗周自然是不會跳進這個坑里去。在朝中被視為道德標桿的劉宗周不肯出聲,其他官員就更沒有意愿反駁皇帝了。
畢竟在文華殿內參與會議的官員們,都已經是久經歷練的老官僚,他們可不會為了一時沖動,而同皇帝公然頂撞起來。特別是這個問題,很難辯駁出一個好壞來。
朱由檢等待了一會,看著殿內的眾人還是沉默著,便接著說道:“諸位既然不愿出聲,朕也不勉強你們。朕現在去后殿歇息,你們討論出一個結論給朕,要是討論不出結果,或是結論有違太祖之訓令,今日誰也別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