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著燧石的轉動臂和引火藥盤徹底脫離,引火藥盤蓋和鋼板連在一起形成“l”狀,也即是西人已經采用的火鐮模式,這樣連接的優點是使整個槍機發火結構簡單化了,當燧石擊打火鐮面時,引火藥盤蓋(與火鐮一體)同時被打開,火星引燃藥池內的火藥。
這支火槍還設置了待發機構,只要不扣下扳機,燧石就無法落下。當燧石處于未擊發狀態時,引火藥盤蓋便緊緊的覆蓋在火藥池上,就算是在劇烈搖蕩的船只上,火藥池內的火藥也不會被顛撒,大風也無法將火藥池內的火藥吹散去。
為了適應海上的狹窄空間,這款專供海軍使用的燧發槍縮減了槍管的長度,并將口徑減少到了17.3毫米。槍長1210毫米,全重4.6千克,彈丸重21.3克。這款燧發槍的發射速度與精確度比之前有了極大的提升,不含刺刀的整槍造價降到了10元以下…”
朱由檢一邊聽著畢懋康和孫元化的講解,一邊翻看著手上海軍型號的燧發槍,終于他停下了手上的動作說道:“這款槍究竟好不好用,終究還是要上戰場檢驗之后再說,不過現在么,先找一排人出來射擊幾輪,讓朕看看吧。”
在皇帝的吩咐下,孫元化很快便從邊上的豐臺大營調出了一隊人出來。對于這些每日都要進行射擊訓練的軍人來說,使用過這一款燧發槍之后,倒是立刻喜歡上了這一款更為安全好用的海軍型號的燧發槍了。
這些將士瞄準的,是一塊寬約三米,高約1.8米的廢舊帳篷割開的標靶。在80米的距離上射擊100發,大約命中了60發;挪到160米以外后,只能命中40發;240米的位置上,僅命中了15發。
在圍觀的眾人眼里,這個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看完了實彈射擊之后,朱由檢才笑容滿面的對孫元化說道:“凡是參加了這次槍械研發的人員都要進行獎勵和記功一次,另外,我想知道這款槍的生產能力如何?”
孫元化稍稍在心里思考了片刻,便回復道:“如果能夠停下火繩槍的生產,那么陸軍型號每日可以制作190支,海軍型號每日大概能制作260支上下。現在制約槍支生產能力的,主要還是鋼片和彈簧的制作能力跟不上…”
朱由檢想了想說道:“以目前來看,光是替換新軍、近衛軍和邊軍手中的舊式火器,就起碼需要20萬支,這還不包括外銷的數量。以現在軍器監的生產能力,恐怕有些滯后。
朕建議你們授權給江南制造局生產這一款新式燧發火槍,然后向他們收取一些費用好了。另外那些庫存的火繩槍是否能改成燧發槍?若是不能改便出售出去好了。”
對于皇帝的提議,孫元化和畢懋康倒是沒什么感覺,但是邊上的兵工廠管事和工匠頭領其實是不太樂意的。舊的工坊改制之后,這些管事和工匠們終于享受到了新式生產關系給他們帶來的利益。
流水線的制作方式雖然很累人,但是當這種方式和金錢利益掛鉤之后,雖然這些工匠和管事干的比過去累多了,但是他們卻并不以為苦。好歹現在他們的辛苦能夠化作真金白銀裝進自己口袋,而不是像從前那樣,做的再好也不過是賞個一兩斗糧食,做差了卻搞不好要掉腦袋。
正因為可以多勞多得,所以工匠和管事們才能積極的配合孫元化和畢懋康不斷改進燧發火槍的問題。對于這種獨門手藝來說,眾人都是打算吃上幾輩子的。可是現在卻要傳授給江南制造局,這讓他們心里感到甚為肉疼。
不過他們即便是再肉疼,也知道這件事是他們阻止不了的了,其中有人就開始琢磨著,到時怎么拖延江南制造局的方法去了。
看完了兵工廠的燧發火槍表演之后,朱由檢便移步向著邊上的陸軍軍官學校走去了。他這次前來豐臺大營,除了檢查燧發槍的研制成果,便是對剛剛搬來沒多久的陸軍軍官學校進行視察一番。
陸軍軍官學校雖然從城內搬來了豐臺,但是朱由檢可不希望這所軍校的學生們也遠離了自己,因此確定了京城內的穩定局勢之后,他便迫不及待的來巡視自己造就的陸軍軍官學校了。
搬來了豐臺之后,陸軍軍官學校驟然就擴大了數倍,和當日在內城那逼仄的校舍完全是天壤之別。軍校內的學生加上教職人員,人數已經超過了1千。
在巡視完軍官學校的新校舍后,學校的學員們被召集在了校內的操場上,準備聆聽皇帝的例行訓話。站在**臺上的崇禎,看著下方席地而坐的學員們一時有些走神,不知道今日要說些什么。
不過他很快就回過了神來說道:“今日朕來到這陸軍軍官學校的新校舍,看到了不少新建筑,也看到了不少新人,和年初相比,可謂是一派新氣象。
朕要說這是好事,除舊布新,正是興旺之兆。不僅你們的學校要有新氣象,我大明的朝政也要有新氣象,我大明的百姓同樣要有新氣象。只有把那些老舊無用的東西統統舍去,我們才能建設出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