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鍵雖然身為大明最為尊貴的藩王嫡系血脈,但是在其二十八歲之前,他的的生活卻還不及大明的普通人家過得舒坦。
即便已經過去了數年,他也依然記得12歲之后自己和父親被關押在承奉司內,那些饑寒交迫的時日。
在局促而寒冷的斗室之內,如果沒有父親對他的關懷,朱聿鍵覺得自己是難以熬過那十六年的囚禁生涯的。當時祖父試圖讓他們父子兩人活生生的餓死在牢籠之內,因此連飯食都曾經數日不送。
父親為了讓他能夠忘記饑餓,就將他摟在懷中教他讀書寫字,試圖用知識來分散他的注意力。朱聿鍵猶能記得,他哭鬧著向父親索要食物時,父親面帶微笑卻語氣凄涼的對自己說道:“長壽要是餓的受不了了,就閉上眼睛睡上一會,睡著了就不餓了。”
看著父親強忍悲傷的神情,12歲的朱聿鍵迅速的成熟了起來,自那以后便不再向父親索要食物了。之后承奉司內看管父子兩人的小宦官張書堂實在看不下去父子兩人的慘狀,偷偷送來了兩碗糙米飯,方才讓父子兩人活了下來。
這十六年的囚禁生涯,除了讓朱聿鍵心中埋下了痛恨宗室子弟的不法行為之外,也讓父子兩人的感情變得極為深厚。而眼看著父子兩人熬死了祖父,就快要脫離囚籠時,叔父卻下毒毒死了父親。
這樣的慘劇使得朱聿鍵悲痛的幾乎要癲狂了起來,這才有了他不顧禮儀,生生杖殺了兩位叔父的狂躁之舉。這件事傳揚了出去之后,朝中大臣一時為之側目,紛紛向皇帝請求懲罰于他。
不過崇禎卻以父仇不共戴天,既然兩位唐藩宗室先謀害了自己的兄長,那么朱聿鍵和兩位叔父之間就不算什么親戚了。所以皇帝說:“唐王非是杖殺叔父,乃是杖殺殺父之仇人。”替朱聿鍵掩過了此事。
朱聿鍵對于崇禎讓其繼承唐王之位的感激,還比不上崇禎對其報仇之舉的肯定而帶來的感激。畢竟前者乃是依照法理給他的繼承權力,而后者卻是真正出自于崇禎對他父子遭遇的同情。
也因為如此,朱聿鍵一直都是宗室內最為支持崇禎改革的地方藩王。即便是崇禎下令唐藩交出封國,他也毫不猶豫的清理了土地文書交了上去,并無半點怨。
而他對于皇帝的忠誠,也獲得了極大的回報。作為宗室的遠支血脈,唐藩在大明諸藩之中排名是相當靠后的,過去在宗室中重來沒有什么發權。
但是在皇帝的連續提拔之下,唐王在宗室中擁有的權力僅次于福王,成為了管束各地宗室不法行為,調整地方藩國在海外置換土地事務的主事者。
皇帝的信任,讓唐王也傾盡心力以報之,將宗室的怨恨攬在了自己身上。于是這才有了崇禎對其進一步的使用,出使印度大陸,訪問南亞諸國,籌建印度大陸總督府,管理南亞事務。
對于被囚禁了16年的朱聿鍵來說,這種前往海外辦事的任務,對他來說真是一種新奇的經歷。也許是曾經在狹小的斗室內被囚禁的太久,因此30出頭的朱聿鍵格外的喜好這種四處奔走,每天能夠接觸到不同人物和看到不一樣風景的生活。
而一十六年的囚禁讀書生涯,也使得朱聿鍵生活簡樸喜好讀書,這讓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讀書人,而不是一位大明的藩王。不過在皇帝身邊任事的經歷,也讓朱聿鍵改掉了不少眼高手低的文人毛病,做事也較為務實。
于是在他帶著訪問艦隊抵達馬六甲城,見到了今后在他部下任事的劉香、楊天生、鄭彩等海盜頭目,看到這些桀驁不馴的海盜在他面前唯唯諾諾的樣子時。
他心中卻立刻明白了過來,這些人畏懼的不是他的身份,也不是尊敬他好讀書,而畏懼在他背后的那位年輕至尊。唐王有時候心里也覺得很是稀罕,位于遙遠京城的皇帝,是如何將自己的威嚴波及到這馬六甲城中的。
要知道這些海盜心里除了媽祖之外,一向都是百無禁忌的。哪怕當年他們想要跟隨鄭芝龍接受朝廷招安,也不過是為了能夠上岸進行貿易而已。
如果他們真的畏懼朝廷和皇帝的話,也不會在陛下剛剛登基的時候劫掠福建、廣東沿海了。雖然唐王很是好奇,但也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依靠自己慢慢去尋找了。
接下來艦隊所面臨的印度洋風浪,很快就讓他失去了思考問題的能力。雖然朱聿鍵被囚禁了16年,但是12歲以前他還是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身體底子其實并不算差,因此在脫離了囚籠之后,他的身體很快就調養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