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種飛來橫禍,陽曲王自然是難以服氣的,只不過有秦王和韓王的先例在前,他也只能忍氣吞聲的接受了這個現實。福王也是因此對于陽曲王有所同情,即便這位郡王今日有些口不擇,他也希望能夠和平的化解陽曲王對崇禎的小小冒犯。
不過崇禎顯然并不這么想,聽到福王的話語后,他便干脆帶著些許醉意借題發揮道:“叔父說的不錯,這一筆的確是寫不出兩個朱字。早上不也是有人對朕說了么,這大明的天下終究還是姓朱的。所以啊,這宗室成員更應該為天下人做個榜樣,承擔起維護大明利益的責任起來。
比如像靖江王和慶王那樣,主動前往祖國的邊疆去開拓建設。又或者如唐王那樣,為了維護大明的利益,在蠻夷之邦辛勤謀劃。朕以為,宗室成員,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宗室子弟都應該向他們學習,不要整天在胭脂水粉中荒廢生命才是。
所以朕打算,過了元宵之后,就派遣宗室子弟前往靖江國、印度大陸看看,一來可以去了解下海外風物;二來也可學習下靖江王、唐王是如何辦事的。這樣今后你們前往九黎州經營自己的土地時,也不至于束手無措,讓海外臣民小看了去,諸位叔伯以為如何?”
聽了崇禎這番話語,坐在下方的一眾宗室都一臉驚呆的看向了上方的皇帝。在座的宗室誰不知道,靖江王和慶王被移封,完全是屬于被自愿。若不是皇帝派唐王去逼迫,誰愿意拋棄經營了上百年的封國,跑去一個人生地不熟的異域外邦從頭來過。至于唐王,自從皇帝替他報仇之后,就成為了皇帝最為忠誠的宗藩,只要皇帝下了命令,天涯海角他都是會去的。
可是在座的宗室同他們不一樣啊,他們可不愿意離開繁華的京城,除非是讓他們返回自己原來的封國作威作福,讓他們跑去窮鄉僻壤的海外邊疆開拓建設,這顯然是要了他們的性命了。
不過他們的沉默顯然阻止不了崇禎的繼續發揮,朱由檢見眾人不愿出聲回應自己的問話,便毫不留情的向幾位年長的藩王點名問道:“福王、瑞王、惠王…幾位叔父,你們對于朕的想法可有什么補充嗎?”
福王朱常洵心中已經反應了過來,崇禎這是開始對早上的意外事件進行反擊了,他雖然同情陽曲王的遭遇,但并不打算要把自己和對方捆綁在一起,畢竟對方和自己的關系也算不得親近。而且他很明白,自己反正是不可能被發配到海外去的。
因此只是稍稍猶豫了片刻,便出聲向崇禎說道:“陛下說的話還是極有道理的,如今這些年輕的宗室子弟不求上進,整日在市井廝混,除了敗壞宗室名聲之外,對大明,對他們自己都沒有什么好處。的確是應該加以管束,免得損壞了陛下對親族的友愛之情…”
福王的表態很快奠定了一個基調,殿內的幾位藩王也陸續出聲表示了支持,而那些郡王在這樣的場合下,也只有唯唯喏喏的附和了。也只有年紀較輕的晉王朱審烜,雖然出聲附和了皇帝的建議,但他還是有些委婉的指出。
“…陛下提出這樣的建議,乃是出于對于親族的關心??墒遣簧僮谑易杂拙幼≡趦汝懀灰f大海,他們就來大一點的湖泊都未必見識過。如果讓他們這些人這么貿然的出海,臣擔心他們會受不了海上風浪的顛簸,到時候有人因此而生病的話,那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所以臣以為,這個派遣的宗室成員,最好還是慎重的研究一下…”
朱由檢一邊聽著,一邊玩弄著手中半滿的酒杯,他看著杯中殘酒轉出的漩渦,若有所思的說道:“晉王果然是心思縝密啊,你剛剛說的都很好。派遣宗室成員前往海外游歷,的確是應該對他們的生活有所保障。
不過我太祖高皇帝昔日不過是皇覺寺內一小僧,歷經千難萬險方才開創我大明**江山,期間不知經歷了多少生死難關。而永樂皇帝為了江山社稷,五次親征草原,每次對陣北元都是身先士卒,又何嘗計較過自身的安危。
我輩子孫坐享祖先開創下的基業,難道連坐個船都要瞻前顧后嗎?陽曲王你來說一說,你怕不怕這海上風浪?”
聽到皇帝突如其來的問話,陽曲王下意識的站了起來,差點將面前的案幾給打翻了去,不過他迅速出手按住了案幾,可也是發出了極大的聲響,這使得眾人將目光都聚焦到了他的身上。
眾目睽睽之下,此時的陽曲王卻已經沒有了早上向崇禎發問時的勇氣。就算他再怎么莽撞,這一刻也明白了過來,皇帝給他挖了好大一個坑。
不管心中如何懊惱后悔,在崇禎的逼問下,陽曲王此時也只能硬著頭皮回道:“臣自然是不畏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