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匠學習的地方巡視回來的朱由檢臉色很是難看,跟著他一起回來的除了王承恩之外,還有負責授崇禎之命管理宮廷內各處工匠的涂文輔。
跟在崇禎身后的涂文輔心中惴惴不安,他雙手交叉按著腹部,彎曲的身子,跟著崇禎的步伐小步的快走著,唯恐被快步疾走的崇禎落下。
這位陛下登基后,和以往大明皇帝的生活習慣大相徑庭。其中最為特殊的就是,崇禎不管去宮內何處,也絕不乘坐幾名強壯內侍抬的步輦。
以往皇帝在宮內行走,必然會有七八名內侍隨從,或抬步輦、或清理道路。皇帝出行的動靜頗大,宮內的太監、宮女們,才能在皇帝到達之前把不干凈的地方清掃干凈,把不適宜皇帝見到的東西收藏起來。
但是這位新登基的少年皇帝,行事卻一改往日舊俗,頗讓這些按照舊規則行事的太監們抓瞎。
比如這次崇禎視察工匠學習文字的地方,陛下一聲招呼不打,輕車簡從,就帶著王承恩徑直來到了內官監,而涂文輔當時根本就不在現場。
宮廷內為皇帝服務的工匠人數,按照明會典的規定,應當為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四員。
這些工匠按照屬籍分類,可以分為民匠和軍匠。按照服役的方式分類,可分為住坐工匠和班匠兩類。
住坐工匠的籍貫附籍于京城、京城附近的大興、宛平,類似于大學的走讀生。而班匠則是按照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間隔時間,輪換入京服役3個月。
按照理論上來說,為皇帝服務的工匠應當是各個行業中最為頂尖的工匠高手才對。但是到了天啟七年,工匠制度大壞的今天,這個理論早就已經破產了。
大明的官員發明了工匠免役銀的方法之后,技藝高超的工匠都通過這種方式免去了自己的服役。只有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或是技藝不怎么出色的工匠,才會選擇自己親自服役。
現在大明技藝最為出色的工匠,都在江南和廣東地區。江南是因為經濟發達,工匠的技藝能夠獲得很好的收益,自然就不必自己上京城服役去了。而廣東佛山是大明南方的鐵都,大明最為出色的鐵匠七八成都聚集在那里。
朱由檢想要推動大明的工業發展,就必須提高工匠的文化水準,沒有文化知識的手工業者,是無法推進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技術革新的。
為此他才要求宮內設置一個工匠掃盲學校,從內書堂中挑選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太監作為老師,希望以此來改變宮內工匠的生活。
不過之前一些日子,他忙于和首輔商議官制改革、和徐光啟等人商議國子監變革,還要分心于大明時報的事情,因此就把這事交給了據說司禮監內能力出色的涂文輔去辦。
今日朱由檢有了些許空閑,才想著應該去關心下工匠學習的事務。然而300多名老少摻雜的工匠,擠在一個院內聽一名年輕太監念千字文,連張凳子都沒有。
大多數工匠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在和身邊的人閑聊,這哪是在上課,簡直就是在開茶話會么。
朱由檢看著眼前的這一幕臉色鐵青,而內官監內當值的太監,也終于發現了站在門口的崇禎。
躲在房間內偷懶的涂文輔得到了手下的回報之后,趕緊沖出了房間,前來迎接崇禎的視察。
對于崇禎的氣惱,涂文輔也深感委屈。他心中微微抱怨著:“如果不是陛下你這么輕車簡從,我知道陛下要來視察,難道不會讓他們整頓一二嗎?這些鄙賤之人,本就不配學習文字,如果他們真能學的會寫文章,就不是在這里做工匠,而是去考秀才了。”
不過崇禎雖然臉上陰云密布,但是并沒有對著涂文輔當場發作,而是瞪了他一眼,讓他跟著自己回乾清宮,匯報關于工匠學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