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李旦在福建的產業也實在誘人,既然鄭芝龍開了先河,他們這些漳州海商也就順手推舟了一把。
于是李旦-顏思齊海商集團,這個東亞海上秩序的維護者,迅速瓦解成了3個部分。
日本平戶藩的基業,自然是落入了李旦的親子李國助手中。而臺灣基業及大部分的船隊,在名義上則落入了鄭芝龍手中。廈門的產業,則進入了許心素等人的口袋。
接下去,按照許心素等漳州海商的設想,就應該大家互不干涉,自由的進行貿易才對。
但是許心素等漳州海商忘記了一件事,他們是大陸閩浙縉紳的出貨商,大宗商品生絲、絲綢、棉布、茶葉、瓷器、染料、鐵器等貨源都是掌握在他們的手中。
如果進行互不干涉的自由貿易,李國助也好,鄭芝龍也罷,到最后都成了仰他們鼻息的分銷商了。
而對于閩浙縉紳來說,只要是有些底蘊的家族,都不會直接從事風險巨大的海上直接貿易,也不會冒著危險和鄭芝龍這些海盜商人進行直接交易。
他們從農戶收購生絲、從機戶手中收購絲綢,從內陸采購茶葉、瓷器,然后把這些貨物賣給許心素這些明面上正當的商人,通過壟斷陸上和海洋之間的貨源,來獲取穩定而沒有風險的利潤。
因此李國助和鄭芝龍很快就放下他們之間的仇怨,轉而聯手在海上封鎖許心素等漳州海商的船只,要迫使他們讓出大陸貨源組織的份額。
許心素這些漳州海商怎么可能放棄,讓他們聚斂起財富的來源,這種經濟上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雙方進行了殘酷的海上征戰。
但是這些在岸上享受慣了的坐商們,終究不是在驚濤怒海中闖蕩的海盜們的對手,他們很快就被鄭芝龍趕上了陸地。
而李旦-顏思齊海商集團的瓦解,讓西班牙殖民者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終于有機可乘,把勢力擴展到了臺灣島上。
而荷蘭東印度公司,更試圖利用他們彼此之間的矛盾,獲得對中國的貿易獨占權力。
海上打不過鄭芝龍的許心素,一方面嚴格控制著大陸上的貨源,不讓鄭芝龍等海商獲得貨物的渠道,斷絕他們的經濟來源。
一方面從朝廷和荷蘭東印度公司下手,希望能聯合朝廷的水師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力量,消滅十八芝,重新恢復東亞海上的秩序。
許心素的設想很好,他也成功的用金錢收買了福建總兵俞咨皋,并勸說了荷蘭東印度公司一起圍剿鄭芝龍。
但是許心素等人可以花錢收買福建總兵,卻從沒有真正想過,要借此建立一支聽命于海商的強大艦隊。
他們短見的眼光,使得福建水師在戰斗力上根本沒有獲得任何加強,只是為鄭芝龍找了一個敵人而已。
問題在于,許心素等人和鄭芝龍勢不兩立的狀態,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經濟利益的糾紛。
而福建水師和鄭芝龍之間并沒有什么了不得的仇恨,水師官兵圍剿海盜死亡之后的撫恤也低的嚇人。
士氣低落的水師官兵,那里會和鄭芝龍殊死搏斗。至于荷蘭東印度公司,作為一間殖民地商業公司,他們可以做錦上添花的事,但絕不會去做火中取栗的事。
荷蘭東印度公司到亞洲來是為了獲取財富,而不是幫助大明清剿海盜的。
大明水師居然打不過一群海盜,如果不是1604年,荷蘭東方艦隊副司令官韋麻朗受挫于明軍艦隊司令沈有容。1623年福建巡撫南居益,在澎湖擊退雷耶斯佐恩率領的荷蘭艦隊。
荷蘭東印度公司因為對于大明的力量記憶尚未有退卻,那么按照慣例,就應該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同中國海盜聯手,進攻大明東南沿海地區,掠奪上帝賜予的財富了。
許心素等漳州海商及福建水師官兵在武力上的連續失敗,迫使那些掌握著各地貨源的閩浙縉紳們做出了一個選擇,默許鄭芝龍等泉州海商,替代許心素等漳州海商,恢復海上貿易的秩序。
許心素自然是清楚的,對于其他商人來說,也許只要向鄭芝龍低頭,就能改換門庭。
但是對于他這個漳州海商的代表來說,鄭芝龍是不會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的。
因此當他得知崇禎在召見他的時候,同時召集了鄭芝龍等人北上京城,而鄭芝龍居然昏頭跑出了老巢,來北京晉見皇帝時,許心素已經打定了主意,不管怎么樣都不能讓鄭芝龍活著離開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