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極雖然不得不認同了崇禎提出來的兩個目標,但是他和皇帝相處的這幾個月里,讓他感覺到這兩個看似空洞的口號,并不會是崇禎今天開會的目的。
正當他琢磨著崇禎提出這兩個目標,究竟想要做什么時,朱由檢終于再度開口說道。
“想要解決大明百姓的溫飽問題,自然就要發展大明農業和同業的生產能力。
而想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最主要的還是直接面對大明百姓的地方官員,特別是3000多個管理大明一地的知縣。
俗語說的好,蛇無頭不行,知縣干的不好,直接受到影響的就是一地的百姓。所以吏部要對各地知縣重新進行甄別,有能力者上,無能力者下。
今后吏部提拔官員,無知縣經歷者不得為封疆之臣,非封疆之臣不得為首輔。”
“陛下,入內閣者必翰林也,這是祖制啊。”張瑞圖震驚之下,竟有些不顧禮儀的打斷了皇帝的話語。
對于他們這些翰林出身的閣臣來說,崇禎的這個說法無疑是斷絕了,在京城熬資歷的翰林院學士們的通天之途。
對于張瑞圖的失態,朱由檢并沒有不滿,他只是平靜的說道:“過去的內閣任務主要是為皇帝擬詔,自然是要才學出眾的翰林學士入閣。
但是現在的內閣主要任務,是為了發展生產力,解決大明百姓的溫飽問題,因此自然要讓能夠解決問題的實務官員入閣。難道各位以為朕說的不對嗎?”
雖然皇帝的說辭損害到了翰林院同僚的利益,但是黃立極的心卻安定下來了。雖然在崇禎的支持下,他推進了內閣改革制度,也取得了和張居正相去不遠的政治權力。
但是到了現在,黃立極還沒想明白,自己究竟拿著這個權力要干什么。
從成祖建立內閣制度以來,進入內閣的閣臣們,為之奮斗的政治目標就是,從皇權手中取得失去的相權。
在以往,內閣做的不好,都可以推給皇帝,因為皇帝不勤政,才導致國事日漸敗壞。
但是新內閣成立之后,崇禎已經把行政權力轉給了內閣,黃立極也許可以借口崇禎干涉太多,導致內閣無法有效的推行自己的治國之策,但肯定不能以皇帝沒放權,所以內閣什么都做不了當做擋箭牌。
雖然崇禎設置的兩個目標看起了有些不切實際,但是對于黃立極來說,倒是有了一個可以抵擋路攻擊的擋箭牌。
對于皇帝改革吏制的主張,黃立極是完全支持的,更何況還是打著這么兩面大旗,去清理東林黨占多數的地方官員。
如果沒有崇禎提出的兩個目標,黃立極想要讓內閣頒發的政策,切實的在地方上實施。最多也就是調整幾個督撫一級的官員,再往下調整必然是要被清流們攻擊彈劾的。
但是現在,按照皇帝的主張推行下去,大明所有的地方官員哪怕都調整了一遍,那些清流們也不敢公然跳出來唱反調。
黃立極在其他人說話之前,搶先說道:“陛下的主張,老臣是無限贊成的。不過這樣大規模的調整,會不會讓有些人說,老臣是在打擊報復,進行黨爭呢?”
朱由檢對著黃立極微微頷首說道:“如果我們不頒布標準,隨意斥退提拔官吏,自然容易被人詬病。所以我們先制定一個標準,然后按照標準來提拔選用革除官員不就好了嗎?”
黃立極順勢問道:“那么陛下所謂的標準是什么樣的呢?”
朱由檢快速的說道:“先核定每個縣過去的幾年的平均農業產量,工商業產值,田地稅收,工商稅收,然后我們每年做一個統計,如果這個縣的經濟數值是不斷上升的,那么我們就應該認可當地縣官是做出了成效的。
當然除了這些數字之外,我們還應當確認他在任時,修建了多少水利設施,多少道路等有益于當地民生的事務。要是一個知縣在任內什么都沒做,顯然也不應該得到嘉獎提升。
當然想要做到以上這些,吏部就必須先整頓內部,我們不能指望一群無能者去挑選有能力的人才出來。”
對于崇禎調整吏部的設想,黃立極很快就表態支持了,他非常希望能借著這個機會,在吏部安排進自己的人員。
有了徐光啟和黃立極的支持,內閣成員們不得不再次贊成了崇禎這個調整大明官員的一攬子計劃。
完成了自己今天參加內閣會議的目的,朱由檢決定要給這些內閣閣臣們一點反饋。
他轉頭對著王承恩小聲說了幾句,王承恩便從身后的案幾上取過了一個印匣,然后擺放在了崇禎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