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說服陜西商人們花費了不少口舌,但是面對四川商人時卻幾乎沒有動過唇舌。對比起讓皇帝征收商稅,四川商人們更為迫切的,是希望朝廷能夠早點平定奢安之亂,并整修出川的道路。
因此,在皇帝提出了要求之后,他們幾乎是第一時間就向皇帝表達了效忠的意思。
元朝時期的湖廣行省幾乎包括了長江以南直到海南島的區域,明朝建立之后縮小了湖廣行省的范圍,只留下了湖南、湖北兩地,但是把長江以北、大別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了湖廣行省,共計16府。
湖廣行省雖然地方廣大,但是商業卻基本為外地人控制,本地人經營的行業只有2個,湖北的茶和湖南的米。
而隨著江南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部分良田都改種為經濟作物之后,糧食生產的區域便漸漸轉移到了湖廣地區。特別是湖南長沙府,開墾良田超過3萬多傾,成為兩湖地區最大的稻米輸出地區,而長沙也成為了湖南地區最重要的米市場。
明朝前期“蘇湖熟,天下足”的情形,也慢慢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狀況。
不過湖廣行省商業的不發達,導致了偌大的湖廣地區只有區區10名代表,基本都是茶商和糧商。
對于他們來說,最痛苦的不是征收商稅,而是湖廣地區多如牛毛的宗室們。這些宗室藩王仗著特權,縱容家奴欺行霸市,盤剝過往行商。
而湖廣茶商們還有最為憂慮的一樁事,那就是隨著茶葉種植的技術的發展,湖廣的茶葉產量不斷的在增長。
但與此相反的卻是,茶葉的銷售市場卻在不斷萎縮。當世茶葉半數出自閩南一省,八閩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加上茶葉種植、加工技術最為精湛,因此閩茶基本上獨占了江南茶市和海外市場。
湖廣茶葉種植技術雖然有所發展,但是加工技術上的低劣,使得茶葉質量遠不如其他地區的茶葉,只能以價格同其他省份的茶商競爭。
不過湖廣茶葉的苦澀,倒是極合草原民族的胃口,這些吃慣了牛羊肉和奶制品的民族,更喜歡久泡而味道不減的湖廣粗茶。
一些湖南商人了解了草原上的飲茶口味之后,就動起了歪腦筋,以湖南當地出產的一種苦茶充當茶葉出售。
但是蒙古人飲茶的習慣,是在喝完茶水之后,把茶葉也嚼爛了吞下去,這是一種相當原始的替補蔬菜缺乏的方式。
這種湖南苦茶雖然味道和茶葉類似,但是葉片堅韌,而茶商們顯然沒有考慮過蒙古人飲茶的習慣,因此往往有割破嘴唇和刺傷內臟的情況出現。
這也就讓湖廣茶葉成為了低劣品的代名詞,并給競爭對手川茶和陜茶以攻擊的借口。
正因為如此,讓湖廣茶商們擔憂的不是納多少商稅,而是保住他們在茶馬貿易中的交易份額。
和四川的商人會面之后,朱由檢便來到了湖廣會場,早已等候多時的湖廣商人們殷勤的向皇帝行禮請安。
聽過了幾位商人們支支吾吾的匯報之后,朱由檢卻笑了笑說道:“朕已經看過你們提出的問題,雖然你們不敢說,但是朕也很明白,湖廣地區的宗室私自設卡收稅,已經成了一個痼疾了。
朕現在也不能向各位說明什么,不過朕可以向各位保證,2年之內,朕一定會解決這個問題。保證湖廣商業的發展,不再受到無理的干擾。
湖廣行省地域寬廣,茶、糧、桐油、木材等物產豐饒,可以說是我大明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但是阻礙了湖廣經濟發展的,一是發展目標的問題,即湖廣究竟要發展什么作為自己的主業?”
長沙商人陳大德和同伴們互相注視了一眼,才小心的詢問道:“陛下所謂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朱由檢心思清晰的說道:“松江布、魏塘紗、太湖桑蠶,凡是江南經濟發達之所,都會找準本地區的定位,然后因勢利導,引導本地民眾從事這一行業。
但某個地區發展某個行業到了一定規模之后,熟練的技術人員能夠被廉價的雇傭到;大批物料向該地區集中,也會降低物料的價格;最終產品的成本就能顯著的下降。
而大量的產品制作出來之后,豐富的產品數量和種類,也會吸引各地的商人前來采購。長此以往的下去,其他地區規模較小的產業就會漸漸萎縮下去。朕把這種情況叫做產業聚集效應。”
皇帝的話語,讓這些湖廣商人們猶如醍醐灌頂,他們一直以來只能看到自家生意的規模盈利,從來沒有站在這么高的地方去俯視整個大明的經濟。
當這些商人們換了一個角度看待自己從事的行業之后,頓時感覺以往模糊不清的商業競爭,突然變得清晰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