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沉默了一陣,才搪塞道:“事實上這里有兩個問題,當初朕曾經對內閣和六部要求過,重新修訂大明律法,以適應當前的大明現狀,但是被各位大臣們否決了。
還有,京城巡警局本身就是,以原先京城錦衣衛各衛所為基礎整編的部門。朕怎么能把錦衣衛交給刑部管轄呢?”
袁可立注視著面前的少年皇帝,不慌不忙的說道:“如果老臣沒有記錯的話,成立巡警局的時候,這些錦衣衛都已經脫離了軍籍了。
老臣也不是想要修訂大明律法,而是要整理錦衣衛制定的各項治安條例及勞教規定。”
朱由檢正思考著,袁可立則繼續說道:“陛下這兩天發給刑部一個文件,要求考慮設置一個商業仲裁部門,以調解商人之間的糾紛。
陛下還要求,允許一部分商人直接擔任,叫什么商業裁判官的官職。而斷案所依據的法律,也將會是這些商人代表們商議出來的。
但是陛下有沒有想過,如果商人可以這么輕易的擔任官職,那么士子們寒窗苦讀還有什么意義?這個消息傳出去,會不會引起那些落榜士子的不滿?”
對于袁可立的說法,朱由檢也思考過,不過他并不覺得士子們會有這么嚴重的反應。
朱由檢不由替自己辯解道:“朕想要讓商人們擔任的官職,不過是負責調解商人之間發生的貿易糾紛問題。
審理商人之間訴訟,一向被地方官員們所厭惡。他們既不懂商業,也難以理清繁雜的數字背后的真相。
朕不過是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士去做,以節約地方官員的精力和朝廷的金錢而已。”
袁可立眨了眨眼睛,誠懇的看著朱由檢說的:“陛下的心意也許是好的,但是大明的士子們能理解嗎?或者說,他們愿意去理解陛下的心意嗎?”
朱由檢愣在那里,頓時有些說不出話來。不管袁可立說這話是什么意思,他所說的話有一點是不錯的。
那些多年苦讀卻無法進入仕途的讀書人,是不會想要聽自己的解釋的,而只會想要借這種事情鬧上一鬧。而如果有心人在其中推波助瀾,那么這事最終會變成如何,還真是不好說。
朱由檢看著垂目靜默的袁可立,思考了許久,終于還是端正了態度向他請教道:“朕在這件事上確實思慮不足,還請袁尚書指點迷津。”
袁可立抬頭注視著眼前的少年說道:“這些事由陛下下令,必然會引起軒然**,但是如果由老臣主動提出來,那么陛下就能處于可進可退的地位了。”
崇禎有些遲疑的說道:“那么如果這些士子把矛頭對準了袁尚書,到時又會變成怎么樣呢?”
袁可立笑了笑說道:“老臣半截身子都要入土了,些許流又有何懼。”
朱由檢沉默了一陣,才試探的問道:“那么袁尚書這么做,又想得到什么呢?”
袁可立嘆了口氣說道:“臣歸鄉這幾年,前年夏秋開封蝗災、去年春開封附近又再次蝗災。河南又有治黃之役,百姓負擔不可謂不重。
天災加上人禍,河南各縣年年都有百姓拋棄土地逃亡成為流民,往昔道路兩邊稻麥遍野的田地,現在也大多變成了荒蕪的土地。
小民如果紛紛流亡拋荒,地方大戶雖然有土地但卻無人耕種,必然大受損失,而國家的賦稅也就難以征收。
流民離開家鄉之后無以過活,必然會加入到各地的盜賊團伙之內,這些盜賊得到人手后就會勢力大漲。人手眾多的盜賊團伙就會襲擊較大的村寨,則地方的社會治安又會被動搖。
老臣的家鄉雖然還算安穩,但是如果各地災民得不到救濟,這種安穩又能維持多久呢?”
朱由檢摸著下巴許久,才說道:“袁尚書是想讓朕對河南災民進行賑災?朕不是記得,去年先皇兄還在世的時候,已經對開封府進行賑災了嗎?”
袁可立看著皇帝平靜的說道:“老臣希望陛下能夠減免一部分河南稅賦,如陜西例。”
朱由檢下意識的回道:“陜西例,袁尚書說的應該是遼餉吧。”
袁可立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如此,陛下。”
朱由檢想了許久之后,拋出了另一個話題:“不知道袁尚書對于刑部的職責怎么看?”
袁可立沉吟了片刻,便問道:“陛下想要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