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的答復在大明時報上公開刊登之后,京城的輿論頓時嘩然了。不管是燕京大學的學生,還是一部分讀書人,都認為士紳的要求實在是太過無禮了。
大家都認為,這些士紳代表的代表兩字,本來就是指大明百姓之代表?,F在他們居然反對百姓旁聽他們討論百姓之事,那么他們這些代表還有什么資格代表天下百姓,坐在會場內討論關于百姓的事務呢?
京城輿論在激烈的爭論之后,就隱隱把目標對準了這些士紳代表究竟有沒有資格代表百姓開會的問題上了。隨著輿論的不斷發酵,原本對于士紳代表大會討論什么并不怎么關心的百姓,突然之間也轉變了態度,開始對這次士紳會議的討論內容關注了起來。
而在大明時報刊登皇帝的答復前,每日前往會場的京城百姓人數大約不過2、3百名,剛好占滿了會場上的旁聽席位,其中還有一半多人是燕京大學的學生。
但是在大明時報刊登了皇帝的文章之后,前往士紳代表會議會場的京城百姓頓時上升到了近千人。不僅僅是會場內的旁聽席,就連會場外的窗戶、門口都站滿了人員。
這些百姓倒不是真的關心士紳們在會議上討論的內容,他們只是覺得自己應當到場支持下燕京大學學生,畢竟這些學生可是代表著京城百姓在同那些士紳抗爭。
生活在天子腳下的京城百姓,膽子上一向比其他地方的百姓更大一些,也有好瞧熱鬧的習慣。在他們眼中,就算是地方官員在京城也不算什么,何況是一群地方上的士紳。
在崇禎的答復沒有刊登出來之前,大家其實并不認為士紳大會討論的事務會同自己有關。從開天辟地開始,華夏百姓們也從沒有擁有過,討論如何治理自己的政策。治理國家的方案,治理百姓的計劃,莫不是肉食者謀之,什么時候輪得到平頭百姓插嘴了。
然而崇禎在大明時報上的公開答復,頓時讓一些家境較為富裕,但是又沒有可能踏入士紳階層的市井百姓覺得,他們從沒獲得過的權力似乎正在失去。
這些百姓都是小產業者,他們要不就是在京城擁有一家商鋪,要么就是開了一間工坊的手工業者。比起需要整日工作才能糊口的下層市民,他們倒是不用擔心溫飽問題。但是同那些真正的有產者相比,他們卻又什么都不是。
這個時代,凡是真正的娛樂項目,都是相當耗費錢財的。而這些百姓能享受的娛樂項目,無非就是上茶館喝個茶,聽回說書罷了。
如果是從前,大約還有外城的低檔窯子和賭場,可以讓他們消磨一個下午或是整晚的時光。但是自從新皇登基之后,對于這兩項娛樂事業的大力整頓,使得這些百姓只能延長在茶館里無所事事的時光了。
而現在,這些百姓終于找到了一個新的消磨時間的辦法,那便是去士紳代表大會的會場,聽那些學生同士紳代表們的辯論。
一邊是大明時報上連篇累牘的批評,一邊是現場百姓的圍觀起哄,原本意志就不怎么堅定的士紳團體,很快就屈服了。
對于士紳代表大會是否要進行閉門會議,禁止百姓旁聽的投票,最終收獲了43張反對票和36張棄權票,也就是說投贊成票的代表,連一人都沒有。
士紳代表們這種色厲膽薄的表現,不僅大漲了圍觀學生和百姓的士氣,更是讓一直關注著大會的崇禎大失所望。這些士紳的表現,可一點都不像,他記憶中所謂的頑固和反動的封建守舊勢力的代表。
崇禎的想法其實并不正確,他所設想的那些頑固守舊勢力,此刻大多數都還在鄉下,守著自己的土地。而這些遠離家鄉和自己土地的士紳們,在一座陌生而充滿了惡意的城市內,是無法顯露出自己的強勢的。
更何況讀了一輩子圣賢書的士紳們,還是第一次遇到被皇帝直斥責的狀況。對于某些剛剛跑出故鄉的士紳們來說,這同天塌下來的感覺也差不多了。
會議剛開始時,那些曾經想要反對朝廷政策的士紳們,在受了這樣的打擊之后,氣勢頓時消沉了下去。
“這套一、二、三年級的小學教材編制的不錯,接下來禮部同翰林院合作,繼續編撰四、五年級的小學課本好了。對于書院和學田的管理條例,禮部討論出來了嗎?”朱由檢放下了手上的小學課本,對著面前的李天經和來宗道詢問道。
李天經同來宗道互相對視了一眼,方才開口對著崇禎回道:“經過了去年對各地書院和學田的調查,我們認為現在的書院教育的確有些問題。
首先,現在各地書院聘請的老師雖然都是各地較有名望的學者,但是書院中教授的內容大多只有四書五經,只有少部分書院聽從了朝廷的命令,設立了數學和自然學科,但也沒有足夠的教授這些學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