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和探花皆看過來,一臉艷羨卻不敢作半點聲。
蘇盛說完清了清嗓子,“傳皇上口諭,升朱啟為總章衙門六品檢校衛,謝恩吧!”
朱啟都愣住了,傻傻地叩拜謝恩。
蘇盛笑,“朱校衛,身上擔子不輕,你要好好輔佐宋大人啊!”
蘇盛離開,朱啟在坐在原地愣怔,宋天啟也是一臉沉重,周圍的人紛紛上來敬酒,一臉艷羨。
他們心中清楚,這是借了宋寧軒的光,跟著在皇帝那里一同水漲船高了。
但當事人卻是心中不安,朱啟私下曾說過,愿一直跟在宋寧軒身邊輔佐他的話,是怎么讓皇帝曉得的?
不但將他的心愿這么就了,還解決了宋天啟的住處。
可這住處又離宋寧軒安排的西直大街相距甚遠,不但行走不便還安排了宮人照顧。
這樣的圣恩到底意欲為何?
他們總覺得這是一種變相的掣肘!
御書房,煬帝手持一塊細軟白綢正在擦拭一尊血玉酒盞,見宋寧軒到了,將帕子落下。
煬帝今年剛到而立之年,外表儒雅和氣,單看相貌誰也不曉得,他這張和煦的外表下,是怎么樣一顆嗜殺的性子。
如果老皇帝曉得他看中的孫子,其實荒淫無度、眷寵奸臣,不知能不能從墳墓里蹦出來。
宋寧軒此刻還要依仗這個昏君,姿態做得很足,“臣,參見皇上。”
煬帝立即叫宮人,“還不給宋大人看座。”
他說完,手把著玉盞,也不管宋寧軒是否坐下,只道,“朝中如今國庫空虛,各地戰事頻發,九州,州州和朕要銀子,攪得我日夜難眠,愛卿有傾世之才,能否替朕想些對策?”
宋寧軒忽然就想到林恬兒曾經提過“家國論”,戰后的休養生息為重的話題來。
但宋寧軒太了解煬帝的性子了,他這人看似溫和穩重,實際上是個急性子,最愛的是坐享其成。
如果自己提議何為長久發展之道,在這里給皇帝上課,怕是這個門都不用出,他就失寵了。
他故作苦惱思索,隨后提議,“臣有一拙見,不知可否講出來?”
煬帝示意,“說來聽聽?”
宋寧軒點頭,“皇上如今既然將軍權下分下去,由郡王各自握著,軍餉一事也該由他們自己解決。”
宋寧軒說這話,不是無的放矢,畢竟他父親為益州都督,益州的軍餉可從未缺過。
除了每季鄉紳的籌款、還有與突厥的貿易,還可以扣下一部分稅收給軍用。
他父親能如此,其他藩王自然也能如此。
何況,為了軍餉,也會想辦法保護百姓讓他們安心農業,如此一來,不用皇帝下旨,也不用他得罪這位帝王,各地藩王便會自發地保護自己的臣民。
果然,他的話才落,煬帝便很合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