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若是讓他們像洋人那樣,快樂教學,根據自己的天賦、選擇他們所學的道路,在各個行業培養尖端人才,又不符合國情。
“有時候佩服蔣理承的帶兵謀略,護佑一方平安。有時候又憎惡他的治國理念,忽視醫療,不重視教育,導致現在那些孩子們,還在用著統一的教材,念著統一的文字。”
什么讀書聲朗朗上口,勝過人間仙樂,在他看來,只有焦慮。
“我叔父難道不想嗎?他也想讓孩子們學習馬術、擊劍、射擊、橄欖樹……但有那個條件嗎?你光看見他沒做的,他做的事你怎么不看?興修水利、修剪馬路、開墾荒田……一樁樁一件件,哪個不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方幼萍說罷,自己也有幾分驚訝。
從前在他身邊時,嫌棄他腐朽墮落、因循守舊,是個老古板,老頑固。
如今不在他身邊,竟對他的思念和牽掛更多。
“擔著一個國家的重任不容易,也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不是我對他偏愛,便被他一葉障目。他所在的那個位置,若是換成其他人,一定不會比他做的更好。哪怕換成你,甚至不如他這些豐功偉績的一半。”
回了屋子,方幼萍還在想著那些孩子。若是不能因材施教,讓每一個獨立的靈魂,都學統一的仁義禮智信,會好嗎?可眼下,對于教育這一塊,她也沒有更好的謀略。也許這就是古人說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即便叔父真能眾望所歸的打贏了,教育拖后腿的話,后續發展,又要比其他國家延后好多年。
“這個家不好當,叔父要考慮的太多了。眼下戰事就不知他有幾分勝算,打完了仗,民生凋敝,又怕對外的經濟仗,也被人打得措手不及。”
“拿去試試,看合不合身?”劉議澤將手邊的衣物遞給她,在心里默默祈求合身,這樣就不用拿去換了。
因而他沒有替后續更換的事。
明明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卻不自覺時不時想依賴于神明。
東西遞給她后,才努力掩飾住神色異常,控制住語氣,清了清嗓子,同她道:
“你現在,越來越像個統帥了,會關心國家大事,操心天下紛亂。”
方幼萍接過衣物,道了聲謝,才淺然一笑:“人人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并不是心系天下就高尚,專注于一日三餐就低微。社會分工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仰,自己堅持并且為止奮斗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