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嗣說道:“軍用型號最重要的是穩定性和耐用性,防震防潮,這些問題你們要想辦法解決。計算機對于軍事領域非常重要,你們在這方面要加強力度?!?
“是,文總,我們會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爭取讓軍隊早日用上新型計算機……”馮院長連忙答應。
接下來,馮院長又介紹他們現在的任務。除了這款可以正式拿出來應用的處理器外,計算機研究所已經在研究更好的處理器了。其研究方向有兩個,其一是塞入更多晶體管,造出性能更強,體積更小的八位元處理器;其二是下一代的十六位元處理器。據馮院長介紹,這次應該不用等太久了。
文德嗣龍顏大悅,他立即大筆一揮,給相關研發人員發下獎金,從三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其平均月薪是300元),總共花出去兩千多萬元。然后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繼續研發下一代產品。同時告訴他們,這一代計算機量產后,到時研究院以技術和專利入股,享受提成,而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能拿到相應的股份。
………………………………………………………………
這里簡單說一下本位面中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從一開始,文德嗣就放棄了電子管計算機,因為他覺得這種東西實在不給力。因此在半位面的中國,是直接從晶體管計算機開始的,電子管計算機僅僅是作為技術儲備,當然等以后有了機會,這些東西也可以拋出去買高價。
計算機研究所于1908年做出的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使用第一代晶體管,約有一個辦公桌的大小,晶體管數量約2500個左右,每秒可執行5萬次計算。這是種進行4位元運算的計算機,同時配有相應的讀卡機,大致相當于原時空的intel4004的大型版本。命名為河圖一型。不過它的制造數量不多,只是每個研究所配了幾部,計算機所自己配了十部而已。另外還有十幾部軍用型主要作為彈道計算機,配備給重炮旅和要塞炮部隊。這主要是練手用的,再它的價格也不太理想。
1910年二代晶體管出來以后就不一樣了。此時出來的是8000個晶體管構成的八位元運算系統,擁有32k容量的磁芯記憶體,體積大約是兩個辦公桌上下疊起來的大小,同時配有完整的人機介面,鼠標、鍵盤、顯示屏、小喇叭,讀卡機,甚至還有一個7寸(21cm)的超大軟碟機。不過此時要實現后世計算機的很多功能都還不現實。這就是河圖二型,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十二萬次,這也是第一種上艦的計算機。
更重要的是,這一代計算機把硬件規格固定下來,區分出實體與邏輯兩層,又在系統層中規劃出作業系統核心、驅動程式與應用程式三層,并成立計算機軟件研究所(三六〇五所),開始進行作業系統的規劃與撰寫。同時進行組合語轉二進位碼的規格書與相關組譯器的制作,以及一些基本檔案格式與文字編碼的規劃制定。比如說字元編碼,ascii是絕對不用的,直接用16位編成的unicode萬國碼,省的后來還要到處轉碼。而后兩者的測試那是最初的作業系統完成之后的事了。研究所將這八位元電腦的八個符號以八卦表示,同時規定以后的暫存器、位址線與匯流排,需以八的二倍數上翻,以達到向下兼容的目的。
1912年底所有相關支援軟硬件全部完成,作業系統第一次上線,組合語組譯器經過幾次測試修改也完成了。計算機軟件研究所花了幾個月,利用后世資料和主控電腦“小扉扉”的處理能力,開發出了視窗操作系統(稱為“洛書01型”操作系統),以及上百個個應用程式,例如配合撰寫組合語的文字編輯器、彈道計算器、科學計算器以及各種指揮管理軟件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開發出了幾個簡陋的小游戲,譬如吃豆豆、打磚塊、小蜜蜂等等,另外當然不能忘了非常經典的“俄羅斯方塊”了,當然在本位面這個游戲被重新命名為“河洛方塊”。
然后開始建立工廠全力生產這種電腦,除了配置所有的研究機構和計算中心,還有中央銀行等政府部門,以及軍隊。當然,這些電腦對外還是保密的。文德嗣不是不知道這東西的商機,但是現在放出去影響太大,因此先僅對內公布。而這東西一出現就廣受各個單位的歡迎,它的高速計算能力也就罷了,大家更喜歡的還是上面附的那幾個小游戲。
隨后的河圖三型,是在1913年定型并投產的。這款計算機采用了第三代晶體管,體積更小,集成度更高。它的大小和河圖二型差不多,但是晶體管數量增加到了12000個,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二十四萬次。
次年的1914年底又推出了性能更好的河圖四型,這也是中國最后一種晶體管計算機,它集成了二萬個晶體管,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四十萬次。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