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前線有1000架戰斗機,每一架戰斗機都能減少6分鐘的維修時間,就可以積累6000分鐘,也就是100小時。”李樂簡單的計算了一下。
“100小時的累積,在戰斗狀態下,就會讓5架飛機失去戰斗能力。”他伸出吳根手指頭來,比劃了一下:“我什么都還沒做呢,就少了5架戰斗機。”
譚克不明白為什么都擁有了1000架戰斗機了,還在乎那修不好的5架,他也不明白為什么元首要用6分鐘這個時間來舉例子。
他當然不知道李樂在過去曾經簡單的舉了5分鐘這個很容易理解的時間單位,可是后面計算得很麻煩,后來漲了記性,用6分鐘這個好算的時間單位……
“我的元首,6分鐘可檢修不好一架飛機。”譚克不知道怎么接話,只好提醒了這么一句。
李樂當然就跟著從善如流:“那就說明損失得跟多!這方面今后我會重點關注,你設計飛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譚克趕緊點頭,恨不得找一支筆記錄下來:“是,我的元首!我一定會將維修方便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方面的!”
看到他答應了下來,李樂這個假元首又開始了炫技,炫得譚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個研究飛機的了。
“me-109e的設計者喜歡軸炮,或者說他認為軸炮更容易命中目標!為了布置機軸火炮,db把增壓器置于發動機的左側,而梅林的增壓器在發動機后面,相比之下梅林發動機更有利于減阻。”
“而我認為,事實上沒有任何必要固執的堅持機頭軸炮,為了它放棄一部分性能指標,是不值得的。”李樂又拿出了一個詆毀me-109e戰斗機的話題來。
這一點譚克沒有為自己的同行對手辯解,他可是拍著雙手贊成元首的觀點的:因為他的fw-190戰斗機的機炮是部署在機翼上的。
所以他趁機落井下石:“您說的非常正確,實際上只要調校得當,機翼武器的命中率也并不差。”
“我最擔心的,并不是這些。”李樂擺了擺手,繼續說道:“實際上,我更擔心的是db發動機上使用的新技術。”
db采用了當時最時髦的燃油直噴技術,使得飛機可以不懼負g飛行,而梅林仍采用保守的化油器技術,在高負g情況下有可能熄火。
同樣的,db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無級變速增壓技術,可以根據高度自動調整增壓比,而梅林采用一級兩速增壓器,對高度的適應能力較差。
每次提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李樂都非常想要拍一拍自己的桌子,對面前的人苦笑一番:“看一看,看一看人家德國人玩的技術,是多么的高大上?”
無級變速增壓這玩意兒可能跟我們的生活接觸不多,暫且先不多做評價,缸內直噴技術一直到2016年的今天還是汽車發動機的重要技術分支之一,可見1936年德國的技術有多么逆天了。
可惜……逆天在了一條歪了的道路上,越是快的前無古人,就越是坑自己坑得后無來者。
采用了這些新技術的db發動機,雖然取得了對英國發動機的暫時性能領先,卻完全喪失掉了后續的改進空間。
盲目上馬新技術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國me-109系列戰斗機在改進到g型之后,性能就全面落后給了老對手噴火。
加上me-109系列那坑爹的7.92毫米口徑機槍,這東西在后期對抗盟軍轟炸機的時候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有比沒有強。
在增壓技術路線上,db選擇了高壓縮比、低增壓比路線,氣缸壓縮比為7,而增壓器的增壓比則較低;梅林與之正好相反,氣缸壓縮比為6,而增壓器的增壓比則較高。
換之,db把增壓的任務更多地交給了氣缸而非增壓器,這樣的好處是減少增壓器消耗的功率。
但是缺點卻有兩方面:一方面會增加氣缸行程從而增大發動機截面積,而另一方面更大的危害更嚇人,詳細寫能寫很長很長。
簡單點兒來解釋,就是這種設計讓后期改進走上了不歸路,想要改進革新的代價,和重新設計一款發動機差不多。
在滔滔不絕的將近一個小時之后,譚克面對著李樂的時候,已經只能用迷茫來形容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