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李樂在腦海中仔細盤算了一下之后,發現在1940年守在現有的防線上,打一場防御作戰是不劃算的。
那些看上去非常誘人的優勢,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錯覺——只要這些錯覺站不住腳,那防御作戰本身就是一個笑話了。
首先就拿國本這件事來說,所謂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在當時可并不沒有冷戰時候那么深的門戶之見。
即便是在冷戰時期,爭霸依舊是要凌駕于所謂的國家意識形態之上的議題。拿國家意識形態說事,不過是敵對雙方找的借口罷了。
甘于做美國的走狗,那即便是共產黨上臺執政,也不是不能商量的事情——聽起來很兒戲,實際上現實卻真就是如此殘酷。
德國現在正在和英國美國爭霸世界,這個矛盾本身是不可調和的。美國寧愿聯合蘇聯暫且放下成見,也必須要干掉現階段最棘手的第三帝國,這才是不容動搖的決策。
李樂來自于二十一世紀,歷史事實證明,美國寧愿和冷戰之敵蘇聯瓜分掉歐洲,也不接受德國的和談建議,放過希特勒等德國高層。
現在,李樂正好留著小胡子,正好坐在總理府辦公室內……他是美國死也要清算的對象,美國不可能支持他。
所以,等著蘇聯進攻德國,在國際輿論中,第三帝國依舊是得不到任何同情的。它依舊是美國除之而后快的國家,同樣也是蘇聯必然要干掉的國家!
既然國家意識形態無法帶給防御中的德國半點好處,那這第一條當然也就不成立了。
其次,再來看看第二條,也就是德國防御反擊的地區——靠近蘇聯的邊境線,漫長而且敏感。
北面和中間部分,是德軍剛剛和蘇聯瓜分掉的波蘭占領區。這里似乎是一塊天然的戰場,哪怕打成灰燼都無所謂。
可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德國正在有計劃的開發這里,大量的集中營還有臨時工廠,都讓這里變得不能夠輕易的舍棄。
在李樂的計劃中,波蘭的奴隸工廠,現在正在源源不斷的生產著雖然看起來不算重要,卻嚴重影響著德國的各種物資。
因為有了這里的血汗工廠,德國本土內才能有大量的輕工業制品,也才能讓無數寶貴的工人,挪出空閑來生產重工業軍事武器設備。
打個比方,波蘭占領區在為德國生產布料,生產鍋蓋,生產茶杯,生產各種各樣的螺絲釘子甚至是木板膠條。
雖然大部分東西都是廉價而且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可如果沒有這些東西,那德國本土維持運轉,就要浪費德國寶貴的技術工人來生產這些零碎。
另外,這里還有無數農場在開墾播種,希望能夠在明年夏天到來的時候,產出土豆等農作物——這也是德國的一部分糧食產區。
如果在這里和蘇聯進攻部隊打上一場……那可真是讓人絕望的事情。至少李樂不認為,這是一個好選擇。
而如果讓蘇聯人先進攻,那進攻方向就是蘇聯人自己說了算了。一旦蘇聯不進攻德國,而是集中兵力入侵羅馬尼亞,事情就又變得詭異了。
先不提蘇聯軍隊的戰斗力,也不提德軍究竟有沒有能力把蘇聯軍隊圍殲在羅馬尼亞。
就說萬一羅馬尼亞油田出了差錯——那可是現如今德軍唯一的油田,丟了還打個毛線?
不要說蘇軍不可能打到羅馬尼亞油田附近——僅僅就只是一個萬一的假設,誰敢背這個責任?
真要是出了問題,也不用等1945年了,1942年德國高層就集體抹脖子吧,省的等蘇聯人打過來死的更難看了。
所以,即便李樂拍著桌子要求打一場防御作戰,德軍高層也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好選擇。
如果要防守,就要顧忌羅馬尼亞的重要性,在那里布置起足夠多的部隊來支撐防線……上來先被迫在南線集中兵力,這防御計劃本身就夠讓人累覺不愛了。
再來看看前文說的第四點,也就是用德軍百戰精銳打防御作戰這個好想法。雖然聽起來不錯,可實際操作起來也有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這支威風八面的德國軍隊,一直都是在打進攻作戰——在防御上有多高的造詣,誰也不知道!
這可不是1943年防御作戰都打出經驗來的德國黨衛軍,手里捏著戰地救火隊虎式豹式先進坦克,一看就透著堅毅硬朗……
現在的德軍,大部分步兵手里只有pak37型37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新裝備鐵拳火箭筒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