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上十號的一更。
荀攸問起李鵠之事,荀貞不瞞他,將事情之真相全盤告之。
荀攸聽完,說道:“沒有想到我離郡不過月余,郡中竟然發(fā)生了這么多的事。君侯待李驤素厚,而李驤卻叛君侯,可嗟可嘆!君侯,今李驤死,不知軍中動態(tài)如何?”
從獲知李驤被趙然收買到現(xiàn)在,已經過去了挺長一段時間,李驤也已經死了,但提起李驤,荀貞卻仍是有別種滋味在心頭。
他說道:“我對李驤施以厚望,對他極有期冀,他最終卻負我投趙,使我不得不殺之,每思及此,吾心甚痛。他雖負我,我不負他,他死后,我隱瞞了他負我之事,對義從軍中諸人說:他是因為不肯叛我而被李鵠遣人刺死的。義從軍中皆甚憤慨,對李鵠、趙家皆痛恨之。”
“這樣也好。李驤生行負義之惡事,而死留盡忠之美名,君侯確實不負他!李鵠呢?李鵠乃魏郡之丞、趙家走狗,他今死獄中,郡中有何議論?”
“我叫君昌等人密切關注郡中,郡中有疑李鵠之死因的,但因李鵠素來阿附趙家,在郡中士林里向無好名,因此為之拍手稱快的郡人占了多數(shù)。我又叫陳儀寫了檄文一篇,傳去各縣,令張貼縣寺外,檄文中盡書李鵠過往之惡事、罪行,郡中風議本就貶惡李鵠,又有此一篇檄文出,料來郡人中就算仍有疑李鵠死因的,也翻不起什么風浪了。”
荀攸點了點頭,說道:“陳儀的那篇檄文我在入郡府前看到了,確實寫得不錯。”
政治斗爭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即輿論。輿論就是道義,誰能把持輿論,誰就能占據(jù)道義的制高點。道義這個東西說來很玄虛,看不見、摸不著,可它卻又是實打實地存在的。比如兵家講“師出有名”,這個“名”就是道義了,一支“師出無名”的部隊,斗志必然低落,而如果師出有名,則斗志必然就會相對高昂。在兵事上如此,在政治上也是如此。
李鵠本來就名聲不好,又有陳儀的這篇檄文出來給他“雪上加霜”,可以說,荀貞現(xiàn)在已經完全把持了郡中在這方面的輿論,因此,就算仍有懷疑李鵠死因的,但在這么個人人都痛罵李鵠、說他“該死”、無不覺得他下獄與病死實是大快人心的氛圍下,料來定也是不敢發(fā)表什么異議了。
但是,郡人不敢發(fā)表異議是一回事,趙家會有何反應是另外一回事。
荀攸面帶憂色,說道:“君侯捕殺李鵠,趙然必驚,趙家近日可有異動?”
“就在你入府前不久,我聞趙然馳出鄴城,帶了不少門客、劍客,去了他家在鄴北的莊園。”
荀攸呆了一呆,和程嘉一樣,他也瞬時猜出了趙然出城的原因,失笑說道:“年初君侯初入魏郡時,趙然何其氣盛,數(shù)次欲辱君侯,而今聞李鵠死在獄中,卻即臨暮出遁,又是何其之倉皇也。”他頓了下,說道,“如此說來,趙然是不足憂了,只是,萬一他求助於京都?”
“萬一他求助於京都,公達,你我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荀攸想了想,確實如此,荀貞雖然現(xiàn)今地位不低了,可資歷尚淺,歷任均在地方,沒有入過朝中,朝中的事情荀貞確實無能為力,也只能坐而靜待了。
這種生殺操之於別人之手的感覺很不好受,可亦無可奈何。
談談說說,夜色已至。
堂外的典韋等人卷起簾幕,幾個婢女魚貫進來,點亮了堂上的燭火。
隨著婢女們的入來,一陣冷風隨之卷入堂內,把火盆里生的炭火吹得明滅不定。
荀貞掖了掖棉衣,稍抗寒意,往堂外望去。
冬季天短,天黑得早,現(xiàn)在的時辰其實還不晚,但堂外院中已是看不清人影了,冥冥暗暗之中,只隱見人影憧憧,那是侍立在廊中、院里的衛(wèi)士們。風聲呼呼,從院中樹梢上卷掠而過。
婢女們先把放置在堂上兩側的青銅燈架上的燭火點亮,繼而放燭火於荀貞、荀攸身前的案上。
荀攸看見給自己案上點放燭火的婢女肩頭落了一點白,“咦”了一聲,說道:“下雪了么?”
這個婢女放下燭臺,盈盈下拜,嬌聲答道:“是,剛下,下得不大。”
這是今冬的第一場雪了。
荀貞站起身,繞出案幾,行至堂門,細眼看去,果然天空中正在稀稀落落地飄揚雪瓣。
“公達,今卿等歸郡,天降瑞雪。好兆頭啊。”
荀攸笑道:“這瑞雪卻非是為攸等而降,而是為君侯而落啊。”
“此話怎講?”
“李鵠作惡郡中多年,民怨沸騰,今他病死不久而即天落好雪,可見上天對君侯捕擒李鵠之舉甚是嘉喜之也。”
儒家講天人合一,尤其前漢董仲舒以來,凡有災異、嘉瑞之自然現(xiàn)象,朝廷與郡國都會將之與政事聯(lián)系起來,往大里說,每當有大的災異之時,三公都要換人,往小里說,一個郡國、乃至縣鄉(xiāng),如有嘉瑞出現(xiàn),則往往會歸功於當?shù)氐拈L吏。
諺云:瑞雪兆豐年。一場適當?shù)暮醚┯欣洞文甑氖粘桑攵詠恚嚎ぐ傩湛恃┚靡樱嚎そ衲甑倪@第一場雪早不來、晚不來,卻偏偏在李鵠病死后不久來,確也算是一場“嘉瑞”了。
荀貞聞而笑,說道:“卿既然這么說,我也就厚顏受之了!”
荀貞本是沒把這場雪和李鵠病死一事聯(lián)系到一起的,得了荀攸的提醒,當下暗中決定,明天就叫程嘉等人在郡中散布“此雪乃是上天對荀貞捕擒李鵠之舉的嘉喜”。
入夜不久,休沐更衣過的趙云、劉鄧、徐福、許季諸人絡繹回來,荀貞又叫召來主簿尚正、郡賊曹掾欒固、郡決曹掾霍衡、主記史陳儀、程嘉等人,擺酒置宴,為荀攸等人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