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通告、告示已經張貼了兩次,城里城外又是那么大的動靜,為什么官府不敢動彈?
那還主要得益于景春熙手握的這方郡守府大印。這方大印不僅是權力的象征,更是官府行事的依據。沒有它,任何命令都無法名正順地傳達,任何行動都無法得到上級的認可和支持。
話說那兩個狗官死后,縣衙蓋著大印的報告已經送到了郡守府。然而,郡守府卻因為沒有大印在手,不能把九江郡發生的事繼續從官郵往上傳。官郵嚴謹高效,任何文件若無大印,便如同無根之木。
所以,郡丞親自出馬,帶了幾個爪牙前往京城,逐級上奏。這一路上,郡丞想必是心驚膽戰,既要擔心自己的前程,又要擔心九江郡的局勢是否會因他的遲緩而生變。
而留守在家的郡尉大人,臨危受命,自然是先明哲保身,萬事只要不火燒屁股都只想拖著。
郡尉深知官場的險惡,知道此時任何輕舉妄動都可能引火燒身。笑話,新的郡守老爺不到,何必那么賣力?做多錯多,不做不錯。
這不僅是他的處世哲學,也是官場中許多人的生存之道。
面對十幾二十萬生活熱情高漲,但又對官府義憤填膺的百姓,他們哪里敢去質疑通告或是告示的真實性?百姓們的情緒如同一觸即發的火藥桶,稍有不慎便會引發不可收拾的后果。
反正看著告示的內容都是利國利民,深得民心的,傳出去反倒是他們的功勞。
通告發出后,百姓們的生活逐漸恢復了秩序,街頭巷尾充滿了久違的煙火氣。郡尉的心也因此安了不少。
他自己連門都不敢出,也只敢讓衙差喬裝打扮成百姓,對各條街道進行探訪。看到外面沒出大事,反而一副百姓安樂、國泰民安之景象,也樂得其成,依然關起衙門守著。
這種“眼不見為凈”的態度,雖有些消極,但在當前局勢下,也不失為一種自保之策。
而第二則告示一出,守城的小頭目也有過來報告請示。郡尉自然還是維護那方大印上的內容,命令頭目們都按照告示條款來執行。所以政令通行無阻,令行禁止。
守城的士兵們雖心存疑惑,但看到百姓們對新政策的擁護,也便不再多問。畢竟,他們的職責是維護城池的安寧,而不是去質疑上級的命令。
至于潯陽江碼頭出的事,郡守府和縣衙只是略有耳聞。那里本就有駐軍具體負責,而且其中的很多貓膩也只有陳郡守懂。涉及利益,陳郡守也不對他們全盤托出。
普通官員和衙差們早已對陳郡守的行為心生不滿,老是當替罪羊,得利甚少,還一再幫陳郡守做些禍國殃民的事。因此,出事能不管自然不管,省得惹禍上身。
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雖有些冷漠,但在官場的潛規則下,卻顯得尤為現實。
謄寫并張貼這起告示后的第二天,陶夫人讓阿衡給小蠻傳了信,表明一家人要見景春熙。
消息傳來時,景春熙正在整理一些要帶去建安郡的東西。聽到陶夫人要見她,她覺得一點都不意外,如果不來才奇怪呢!
這次,景春熙只帶了小蠻,沒有驚動其他人。
小蠻這段時間,已經對阿衡一家有了些猜測,但是謹記師父的教誨,守口如瓶,也從不追問。
大家在長安巷的宅子見面時,氣氛略顯尷尬。把陶夫人、承睿、承智,還有阿衡引進后院,彼此之間只是相互點頭打個招呼。